关于"写"的反思

        周国平对写日记这一行为有这样一段看法:一个养成了写日记习惯的人,他是用心在生活,他会留心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经历,他不但在用肉体的眼睛看,他的灵魂的眼睛也是睁开着的,因此他是生活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的。

        之前,通过新教育活动,认识了一个普通的但又悄然“闪烁”起来的乡村小学教师。她是一名特岗教师,才工作两年,可以说教学生涯短暂,但她短暂的教育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她却写了无数的有关教育生活的日记。她用文字记录了平凡生活,却让自己活得精彩,活得充实。

      通过了解,才知道,陈老师能够做到坚持写教育日志,并非是学校规定,不存在被迫因素。也不是自己刻意想着要与众不同,或成名炫耀,而是自己生活的一种自然常态。只不过她喜欢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也善于反思自己的生活。

        另外,她写的教育日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真实地记录发生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生活小事。她没有用多么华丽的语言去浮夸自己,而是真实地抒发自己的心声。

        总之,因为她喜欢思,善于思,敢于思,有毅力,才能让自己走出一条自然的写作之路,才能过一种真实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也许不是她曾经的梦想,但她的行动却在无意中馈赠给她一个很多人的梦想。

      很多教育家的主要成就都是通过写作,通过众多的作品来实现的,比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魏书生等。陈老师,她年轻有为,她就是新教育里的“草根明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是鲜活的榜样力量。

      再反思自己,已有十几年教学经历,但很惭愧,自己没有写作的习惯。总是觉得工作烦忙,面对教育生活的任何事,不论喜怒哀乐,没有静下来认真反思。另外自己读书太少,理论有限,写点什么词不达意。最严重的是自己根本没有写作勇气,只羡慕别人,自己却不知行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生活的重要部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而写作则能带动阅读,带动思考,带动实践。阅渎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所以,今后的努力在于多读书,多思考,进而多写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