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的感受呢,它是可以透过修持菩提心的次第方法,而让这种感受生起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因果七支修持方法,或自他交换修持方法等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修持因果七支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各位如果能够在心中先生起一点点发心的这种感觉,之后再来接受菩萨戒的话,这样才是如法的。
接下来要一起修持因果七支的口诀。在这因果七支当中,有六个是属于因的部份,一个是属于果。这七个口诀的第一个是「知母」,知道一切众生为母亲,就是知母。在这里所谓知母的意思,并不是指自己知道、认识自己今生的亲生母亲,这是没有用的。所谓的知母,是我们要认识、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那为什么要知道母亲呢?这是因为母亲是我们最悦意的,最欢喜的,最亲密的。我们的亲人有很多,但是我们最亲密,最欢喜的就是我们的母亲。虽然也一些情况,有人的母亲是不太慈悲的,或者也有一些众生是不须要依靠母亲的等等。但是一般、普遍来讲,所有众生的母亲都是慈悲的,而且众生也都是需要母亲的。所以在这里说知道母亲,这个母亲是指我们最亲密的亲人,或者我们最亲密的一个朋友一般。
在这里提到知一切众生如母亲,这母亲其实可以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代表,不一定说每个众生所知的对象,都一定是母亲。那是为什么呢?举个例子,过去噶当派的一位善知识,一位大师,他在观修菩提心的时候,由于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往生了,而从小照顾他,对他最关爱的是他的阿姨。当他在观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时候,他观想一切的众生都如阿姨一般。同样,我们要知道在这里说知一切众生如母亲的意思,母亲只是一个代表。这里的母亲象征什么呢?象征她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无论是我们的父母亲也好,是我们的阿姨也好,是我们的舅舅也好,或者是我们的朋友也好。总之,我们可以想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最亲密的友伴,最亲密的一个人。所谓要观修一切众生都是最亲密的如母一般。
这种观修并不是指外相上的转变。这样可能会感到很奇怪,一观修之后,所有众生全都变成了母亲的样子,都变成女的了,这样是很奇怪的。所以这里指的,并不是外相的转变,而是要在我们心中生起,就好像与母亲或者最亲密的朋友互相之间的那种关爱之情。当我们想一切众生如母亲,如我们最亲密的人一般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给与我们最圆满、最多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这里所谓的一切众生如母,是指这些众生都是我们最亲密的,最悦意的,最欢喜的这样一个对境。
接下来第二叫做「念恩」,或者叫知恩。这里不仅是说一切众生对我们具备恩德而已,而是要知道他们所具备的恩德对我们是很大的。就以自己为例,我们投生为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得到,如果我们没有人照顾、关爱的话,我们是无法存活下来的。而事实上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互相帮助、关爱跟照顾,所以我们能够存活下来。那么,是谁给我们这样的关爱、给我们这样的照顾呢?并不是少数某些人给与而已。我们知道其实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无论直接、间接的在给与我们照顾,在互相帮助,所以说众生的恩德是很大的。
就好像现在,就在现在这个地方,我突然有一种感受跟感觉,当想到说要感恩众生恩德的时候,现在我们大家聚在一起,我看到各位的时候,想到感恩大家恩德的时候,在这里我看到的,并不是各位每一个人外在的不同,个人的相貌,而我在这里真实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充满了温暖的感觉。这种温暖的感觉给我非常多的欢喜,这是我现在的一种感受。所以我们说,每个众生都具有慈爱、关爱的本质,因此众生都能够给与我们温暖、快乐。
接下来第三叫「报恩」。对于具备这样大恩的一切众生,我们不要忘了他们所给与我们的恩德。同时,我们尽力的、圆满的来努力做回报,回报他们的恩德。我们心中要这样来想,这个呢,就是报恩。
接下来第四叫做「悦意的一种慈心」。一般我们所谓的慈心,慈悲的慈,慈心是指愿得到快乐的一种心,叫慈心。但是现在所谈的是悦意的慈心,它不仅仅是外相上的感受而已,它主要是指我们内心。我们怎样知道真正对众生产生一种悦意的慈心?就是当看到众生苦,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心中真实感受而觉得难过。这种慈心才是我们要生起的,这是第四,叫悦意的慈心。
接下来第五叫做「大悲心」,也就是心中想到如果一切众生都能离开痛苦,这该有多好啊的这种心。同时也尽力地去帮助众生离开痛苦,这是大悲心。
第六叫做「增上意乐」,也就是当我们看到众生在痛苦中,所谓增上意乐就是发:我来承担、来帮助众生离开痛苦的这种决定心,一种承担心,这叫增上意乐。
以上是六个因,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发菩提心」的部份了。如刚才谈到,我们希望、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都能成就佛道。虽然我们现在并不具备真正能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这种能力,但是我们还是要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圆满的佛果。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我们自己得先要成就圆满的佛道。因此在这里是缘众生,同时也是缘圆满菩提的果位。这样的一种发心,就被称为大乘菩提心,大乘的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