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读完《松弛养育》《看见孩子》《赢得孩子的心》这几本书,心里像被投了颗石子。书里反复说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别把爱变成控制,可合上书刷到那位班主任分享的视频时,我才真的“被点醒”——她班上那个总捣乱的孩子,原来不是故意调皮,而是渴望被看见。这种理论和现实碰撞的瞬间,让我忍不住想坐下来,好好聊聊这段时间的困惑与反思。
以前总觉得,当家长就是要给孩子扫清障碍。孩子写作业拖拉,我就守在旁边不停催促;选兴趣班时,我总想着“实用”优先。现在回头看,这不就是把孩子当成了按我剧本走的“小演员”吗?就像书里写的,养育不是修剪盆景,非要把枝桠拗成固定形状,而是陪着一颗小树苗找到自己的生长方向。
帮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时,我才发现最难克服的其实是自己的焦虑。看着他把书包翻得乱七八糟,作业写到一半又跑去玩,我第一反应永远是“这样怎么行”,恨不得直接上手收拾。但静下心想想,哪个孩子天生就会规划时间?成长本就是对抗“混乱”的过程,如果我连试错的机会都不给,不就等于亲手剪掉了他破茧的翅膀吗?
这一路摸索,我和孩子都在学着“放手”。我开始试着把建议当成分享,而不是命令——比如和他一起列作业清单,把“必须完成”换成“我们试试看”;他也慢慢学会了说“妈妈,我想自己来”。虽然偶尔还是会因为他赖床、丢三落四着急,但现在我会先深呼吸,告诉自己:这都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
最让我感慨的是,育儿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当孩子在挫折里学会坚持,在选择中找到兴趣时,我也在不断打破对“完美家长”的执念。原来最好的陪伴,不是时刻站在前面指路,而是并肩走在成长的路上,允许他慢慢探索,也允许自己偶尔“跟不上节奏”。
这场双向的旅程还很长,但我开始期待:当我们都学会尊重彼此的节奏,或许就能真正看见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