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给学生讲活动运营,昨晚还在冥思苦想自己有何擅长的专题,突然脑中灵光一现,其实黄有璨对活动运营生成的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德育中来,然后就睡不着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步骤:收集、改编、生成
一、收集
活动素材从哪里来?当然是靠日常的积累。而最快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那些名人大咖的书籍、阅读通俗心理学这种入门级读物,就能找到很多个活动,然后稍加记录整理,就能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库。
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有了大量积累的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二、改编
有了活动库后,是不是直接就可以拿来用呢?我认为这是有风险的。原因有二:
一是那是别人的活动,别人学生的情况与我们的学生可能有很大差别,直接迁移过来有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
二是套用还有一个风险,就是这些活动太有名了,可能学生在初中、小学甚至更早的时间就玩过或者听过,当他们知道我们的意图后,你再拿来用就不灵。以毕淑敏的五个心理游戏为例,我在《小活动、大德育》《魅力微班会》上就看到很多次重复套用,当大家都在用时,你再用这招就没用了。
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活动目标,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改编。
改编活动有两个技巧:一是替换活动中的某些关键元素,二是关联热点新闻,与学生熟悉的爱豆、高势能人物、实事发生联系,俗称傍大款。
我想以我自己设计的活动我《命运在自己手中》为例来具体说明活动的改编。
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是想激发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欲望。
然后我就灵光一现想到了过去看过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具体是哪本书我记不清楚了(印象里有可能是人类简史)。
实验大致是这样的:在一群人背上贴一个数字标签,每个人可以看到别人的数字看不到自己的,然后让他们进行男女配对,配对成功后两个人背上数字相加,数字之和最大的一组就可以拿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奖金。
实验最后的结果是,虽然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数字大小,但是最后配对成功的两个人身上数字大小几乎相差无几。
这其实也验证了中国一个传统的婚恋观:那就是要门当户对,或者说至少没有太大悬殊的两个人在一起相互吸引的概率才会更大。
同样的结论也可以迁移到交友、择业中来。我想通过就业时的面试关来激发学生的斗志。
但是直接两两配对不好操作,既然要迁移到面试择业中,干脆分组好了,一个组十个人,分成四组也方便最后统计数据结果。
于是我的游戏规则变成了,一个人充当队长,队长身上有数字,队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数字之和最大的小组获胜。
对于实验中每个人不知道自己背后数字的大小,在实际班级活动中也不好操作。那干脆就让学生知道数字大小好了。只是这个数字谁来定?
老师写好了大家抽签?不行,那样会陷入运气不好所以没赢的宿命论怪圈。那就自己写好了。
自己写会不会有作弊?知道规则后篡改数字?
那就由老师提供特制纸张?似乎有些麻烦。干脆写自己手上好了。
还有最后的奖品。我给不起高额奖金,偶然看到张玉石老师拿作业免检作为奖励,觉得这方法不错,那就奖他们作业免检机会吧。(后面证明这种不动脑集的套用会出问题的)
最后,我的活动规则是:每个人在手心写一个数字,数字前后各写一个加号,随机选四个组长,选好组长后告诉大家组长可以招募组员,最后小组数字之和最大的团队获胜,奖品是一次作业免检的机会。
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看招聘会的照片,引发学生讨论,这种被人挑来拣去的屈辱感受以后都会发生,借助流行的抖音段视频营销激发学生对学习好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的渴望。
我自认为这个活动有两个好处:一是无论学生写多大的数字,都有可能有人比你更大,所以与其关注别人不如关注自身成长。
二是部分家里有矿等着当老板的学生可以充当组长,组长自己手上的筹码小就吸引不到数字更大的组员,组长作为掌舵人,理论上应该更努力增加自身筹码才对。
所以我给了活动最后一个升华:数字写在手上,命运在自己手中。
三、生成
活动改编好后,适不适用还要带学生玩一下看看效果如何。不同班级情况不同,甚至老师和学生关系的亲疏与否都直接决定了活动的效果。
这个活动我在五个班玩过,反响不一。
我的反思有这么几点:
一是所谓知己知彼,所以它不适合接手新班一上来就玩,要和学生磨合一段时间,有了感情基础,了解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后在后面案例中进行微调后再玩效果更好。
二是奖励在作业积极性不高的中职生中用作业免检意义不大,他们兴趣不高。换成实物甚至允诺期末总评的加分效果都会更好。总之奖励可见性越高,老师个人信誉越高,效果越好。
三是组长选择很重要,我的经验是至少要有两位头脑灵活的手上数字有很大的,可以带动整个班级按照老师希望的走向发展。
第四有活动必有意外,要有活动没朝着自己希望走向后的应急方案。比如说手中数字小的同学或组长也能进入总分高的团队。我的处理方式是表扬他们很会营销自己,告诉他们既然被选择就要更努力不拖团队后腿,只要应急预案有,即使活动没按自己的剧本走也一样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