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水无香(河北)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在这8年的岁月中,我常常想起父亲,想他超乎寻常的坎坷:5岁丧母,中年丧妻,一个人抚养7个子女,为子女放弃最爱的事业。这样的经历和打击,哪里是一个常人能够承受的,但父亲都承受了,他毅然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把所有的苦和泪都埋在心里。父亲个子不高,爱读书,性格耿直,不觉中得罪过很多人,但在我心中父亲是伟岸的。在父亲节来临之计,又一次想起父亲,脑海中慢慢回放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父亲生于1930年, 5岁丧母,他和我的爷爷从唐山丰南前余家店一路要饭来到唐山古冶区赵各庄,爷爷在矿上谋到差事,不久娶了后奶奶,奶奶对父亲很刻薄,21岁那年父亲参军入伍,复员后父亲主动要求到开滦赵各庄矿医院工作。父母为了要儿子,接连生下我们姐弟7个 ,母亲当时没有工作,我们一家9口人的生活特别困难,几个姐姐的学费 都是免费的,即便这样,到了月末,母亲还会和邻居借钱度日,为了多挣18斤粮票,父亲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医院的工作主动下井做工人,母亲放下吃奶的弟弟去砖厂上班。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去了母亲的生命,那一年父亲46岁。大姐20岁,弟弟只有4岁,面对着全家人的生计和弟弟整日的哀嚎,父亲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他每天拼命的加班加点,只希望工资多一点儿,我们姐弟能再吃饱一点儿,井下潮湿繁重的工作和工友们的嘲弄让父亲几近崩溃,这时有人劝父亲续弦,但父亲拒绝了,因为父亲尝够了后妈的苦,所以他一直坚持不娶后妻。就这样父亲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地拉扯着我们长大。
为了给我们补充营养,父亲也曾半夜去几十里外的河塘里抓青蛙,也曾顶着烈日在山上逮蚂蚱。
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次大姐病了,父亲用半个月的工资抓来中药,中药里需加入壁虎作为药引子,于是父亲利用下班后的空隙,顶着烈日在野地里整整了逮了400只壁虎,然后用瓦片一个个煲干,研碎,再配入每一付中药里,至于那副药管不管事早已不记得了,只记得那瓦片上堡壁虎刺鼻的焦糊味,仿佛至今还能闻得到。
父亲如慈母般照顾着我们同时,也不忘抓我们的学习,监督我们的作业,他常常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父亲爱读书,从小我就见父亲下班后一有空了就抱着大本的线装书看,如醉如痴,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书让父亲如此着迷,他说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老版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我也偶尔翻翻,繁体字看不懂的,直到上初中才能勉强顺下情节故事。父亲喜欢读历史故事,他常常在晚饭后给我们讲解这些典故由来,什么图穷匕见,负荆请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一个个有趣的典故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成语,父亲也在我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中得到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中国古典诗词越发感兴趣,爱好古诗词,直到如今依就喜欢。
父亲解放前曾和爷爷做过学徒,1985年开滦退休,按当时的政策,当时只要找证明人,父亲是可以按建国前退休的,由于父亲的耿直的个性,不愿打点证明人,后来证明人找借口没有为父亲证明,由于缺少证明,导致父亲按普通工人标准退休,退休工资和同伴差了将近一倍,当时父亲很生气,过了不久他就想开了,他说人活着不容易,只要身体好,心情好,工资开多少都没关系,多活几年什么都有了。
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该看书看书,该听皮影听皮影,整天乐乐呵呵的,一直活到84岁,也算我们老家长寿老人之一。
2011年父亲患病,在他患病的近一年的日子里,我们姐弟七人尽心尽力,在父亲身边轮流照顾,陪父亲说话,为父亲料理日常起居。几个姑爷也是尽心尽力在父亲跟前尽孝,父亲想吃虾,五姐夫给他买来野生的对虾,患病后期因长期卧床造成便秘,二姐夫就用手一点点抠大便,毫无嫌弃,三姐夫更是每天清洗父亲尿过的毛巾被,伺候父亲毫无怨言,姐弟七人照顾父亲,让父亲走得很安详。
父亲离开后,我们姐弟七家人,依旧团结,和睦,互互谦互让 ,亲亲热热,没有闹过大的矛盾 ,只要有空闲时间,几个姐弟就到大姐家聚会,一大家子十几口子聚在大姐家,有打牌的,有聊天的,热闹非凡,有时邻居串门,看到满屋子的人,热热闹闹的,羡慕得很,连连说瞧你们这一大家子,亲亲热热的多好啊,父母都不在了,关系还处的这么好,老田家门风真是好!大姐笑了笑说:“是我爸教育的好。
父亲一生很平庸,没什么远大理想,在他心中儿女最重要,他可以为了儿女吃饱穿暖,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了子女不受继母的欺负放弃自己再婚的幸福,父亲又是伟大的,在我们心中,他的爱如一座高山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六月,让我唱一首父亲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