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潮汕地区教育及文保组织走访回顾

编者按:今年暑假期间,由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之“珠三角可持续社区力量培育计划”项目组牵头组织了一次可持续社区发展议题游学,用五天四晚密集走访了潮汕地区文化保育与社区教育议题的民间组织。走访者与在地伙伴在这个过程中相识、交流与共学,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文:大海星

      2019年8月9日-13日,我们一行8大3小无畏酷暑,来到牛肉丸之乡,大潮汕。我们途径潮州、汕头、惠来、普宁4个城市,走访了个人及组织7个走访点,全程收获满满,无人不感叹:潮汕岂止牛肉丸?!

      这次很宝贵的一个经验是,有3个孩子和我们一起同行。孩子的视角很多时候比大人来的简单而通透,很多时候我更喜欢问问孩子的意见。这次走访中,有好几个涉及“古”的话题,对于“古”的消失,其实更受影响的一定是未来的年轻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古,或者是现在预防“古文化“消失的好方法之一吧。

一、与“古”对话

1、潮州麦秆画,守艺人郑烨娃

      潮州麦秆画从新加坡传过来大概是70多年的历史,严格来说不算古。可是与现在的idol、二次元、多元艺术形式来说,传统潮州麦秆画的作品形式和技艺,更多的还是上了年纪或者是热爱传统艺术品、经济条件允许的人才会喜欢。郑老师是师承父亲,在郑爸爸从小有意的栽培下,郑老师对于传统麦秆画的感情,由一开始的不热心到后来的“传承责任”,整个历程和大部分老手艺的现状一样,真正爱的人才能看懂它的美。

      与父辈不一样的是,在父亲一直强调“艺术作品”水准的同时,郑老师在开拓接近大众的一条路,让“老”事物有新出路,让更多民众爱上麦秆画。除了继续钻研创新麦秆画的艺术作品,她也开发了一些日常的麦秆画应用品,例如手机壳、书签、小摆件等,以及普及麦秆画趣味性及艺术性的孩子的活动。更有传承性的是,她在相关的学校任教,鼓励更年轻的一代和她一起投入到传承的工作中。

2、潮州“肆点金”古建筑文化兴趣小组

      如果你认识一个古建筑,某一天它被改造甚至是不见了,你会作何感想?“好可惜啊”、“再也看不见了”……嗯,应该都是这些想法吧。想过之后呢?也就剩个人的无力感吧。我的无力感让我在了解“肆点金”这个自组织以后,更感叹他们的不容易。或者“兴趣”是最不易灭去的火种,只希望“肆点金”的朋友们能把“兴趣”继续下去,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古”的故事。

3、鲲江乡祠堂文化

      我自己就是潮汕人,其实我很容易理解鲲江乡的青年人在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称赞。运用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便利,“网络鲲江”的出现,正是“古”与“今”的对话。应该有很多人会羡慕鲲江乡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就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故事,出生于一个精彩的故事中,自豪感应该是天生的吧。

4、汕头城市古文化探寻者:许壁锋

      许老师应该是潮汕行我觉得最神的一个人,形象最接地气,内心饱含对故乡及其历史的热爱,当然还有惋惜。跟着许老师暴走汕头闹区街头,没点脚力都会错过很多精彩的故事。看着这个年轻人执着、热情的背影,感觉到他恨不得让所有人能立刻看明白他脑子里那副丰富的潮汕古文化地图。他手中的每一个老物件,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一个真正珍惜它们的人。

      行走在“古”当中,大家一直在谈论,怎么让今天的人能更看懂“古”的美,更珍惜这些随风一点点消逝的过去。单纯的硬件保护是基础,能让它们活过来的还是一个一个的人。这让我想起绘本《神奇飞书》,书需要“阅读它“,同样的古文化也需要更多人去看、去听、去探访,甚至是用,才能再次活过来。

二、永远不要小看“个人”

      这次走访,我们探访了5个个人,除了上面提到的许老师,还有潮州后陇乡的丹芝、大井的宋浩、惠来览表的利珠、普宁溪南的小竹。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热情,我想他们的热情应该也是他们做的公益事业是互相呼应的。

      丹芝、丽利、小竹都在做乡村图书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三个女生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力。在中国的农村,特别是潮汕的农村,其实女性都是弱势的地位,她们三人在当地树立了一个非常正的女性形象,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以及都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与性别无关。相比做“性别教育”“平权教育”,都不如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直接“感染”你。

      宋浩对乡村教育的执着有点让我惊讶,他在大井实践的公益事业,虽然不大,但是非常有可复制的可能和价值。

      一个好的教育,首先是有好的导师。城市的学生个人竞争力日趋厉害,那乡村的孩子出路在哪里?那一定不是做多几套黄冈小状元就可以比较的。这4个人在创建一个通道,帮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和网络上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更真实和温暖的。

      相比很多广州这边的机构和专业人士,这4个人的能力真的很大。我只期待自己未来能和他们有更多的链接,一起实践不一样的公益乡村教育。

      几天的行程,有点看不够,行程有点紧,时间太赶。作为一个潮汕人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牛肉丸以外的潮汕。特别是跟着许老师看各种古庙,在传统崇拜神明的文化下,其实是一个个古老的真实故事。看不够没关系,正好

                                                                                                                                                                                                                      大海星 / 文


以下附图文感想

      在潮州街头逛古建筑,和孩子一起学。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敏锐,共学成员可以是来自不同领域和职业,也可以是不同年龄的人。


      鲲江乡的百年古树,我羡慕它能看到了这里的过去、现在、未来。


    汕头市区暴走团,从爱国教育基地开始


暴走开始,汕头的历史不仅仅在博物馆,更多的就在街头巷尾,一砖一瓦,跟不上步伐,错过的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猪仔钱、侨批,背后是华侨的血泪史


览表村的日常,是城里人没看过的有趣


学习小竹姐姐,用毛笔画画


星空图书馆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好去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