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漫不经心地说道,“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哪。”
——楔子
01
讨好人间的孩子最可悲
叶藏,一个渴望爱、却又无力爱的极度敏感的畸人。
他对人类畏葸不已,并因这种畏葸而战栗。对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言行也毫无自信。
酗酒、买春、自杀、沉溺毒品,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贫病交困,最终被送进了疯人院。
他从未真实的活着,也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作者太宰治在这篇毁灭式的绝笔天鹅之作中,流露出了与生俱来的悲观、极致的丧颓,和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这本书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充斥着负能量,而是代入感极强。
尽管我们有时很不愿看到其中的一些心理描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文字直击内心,一次又一次的揭开了人心中最黑暗最懦弱的一面。
主角叶藏从小时候就学会了将懊恼深藏进胸中的小匣子里,将精神上的忧郁和过敏封存起来,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
长久之后,他真实的自我被伪装的面具所逐步取代,灵魂变得更加虚弱与无力。
表面上他在开怀大笑,并引发人们的欢笑,可事实上,他却背负着如此阴郁的心灵。
在他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空虚得要命,所以慢慢的就丧失了理智,逐渐的走向了堕落沉沦。
但是,包裹在他那乖张与玩世不恭外壳下的,又或许是一颗渴望得到人们理解与宽容的心。
那些拼命讨好人间的孩子,真的很可悲。
02
面具戴久了,就摘不掉了
伪装的太久,对面具的依赖也像是染上了毒瘾,人格不断的在真我与假我之间分裂,伤痕也越来越无法弥合。
内心越是倍感无助,就越是会紧紧抓住“心中的面具”,就像溺水的人会拼命抓住稻草一样,面具所带来的慑人窒息,从一开始就已经让叶藏处于死亡的边缘。
他一生都被这种讨好世间的面具所折磨,但同时这个面具又是他休戚与共的“糟糠之妻”。
和面具厮守在一起,进行凄寂的游戏,已构成了叶藏生存方式的一种。
在书中,当肌玉肤白还有一颗虎牙的良子出现的时候,对叶藏来讲无异于是神的救赎。
但是,当良子被卑鄙的商人玷污时,大庭叶藏脸上的面具又习惯性的浮现而出,多年积累下来的软弱使他没有任何阻止和抗议。
他就这样萎缩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待着他的灵魂逐步被耻辱感所吞没。
在戴上面具的那一刻,煎熬的不只是脆弱的心灵,还有他本来纯真的人格。
常年戴着面具的人很可怜,起初的扮演可能是刻意的,但在养成习惯之后,就能自然地表演起来。压根不需要意识。
在电影《无间道3》中,刘建明也正是因为面具戴的太久,已经分不清黑白,分不清现实。
扭曲的内心导致了他分裂的人格,终极无间毁灭了陈建仁,也毁灭了他自己。
脸上戴着面具的人,心中会忘掉真实的自己。
有些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03
别再装懂事的孩子
有一种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
但是他们往往怯懦又软弱,习惯用妥协退让讨好他人,来维持与世界的关系。
从而,借之来触摸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在其间活着的温度。
他们极端的敏感,极端的察言观色,丧失了自我,只有迎合。
就像叶藏一样,一旦别人问他:“你不想要吗?”他就只好举手认输了。
在山田宗树的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就特别希望爸爸可以喜欢她。
为了让爸爸喜欢自己,她把鬼脸变成了下意识的本能。
她努力的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读书,去工作,但是这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不如身体虚弱的妹妹一句咳嗽更让爸爸牵挂。
她短暂的一生都在渴望着被爱,她期望爸爸能够关注她,爱人能够呵护她,朋友能够陪伴她。
为了得到她想要的幸福,觉得哪怕是让她下地狱,也心甘情愿。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她被抛弃的命运。
很多大人们,总是习惯把孩子们的“懂事”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就势必会忽略孩子内心的脆弱感情,扼杀他们敢想又不敢求的渴望。
没有孩子是天生懂事的。
只是他们习惯了适应环境,也习惯了别人夸他们是小大人的眼神。
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不要让他们在小时候就染上“讨好型”的人格。
一旦慢慢的开始通过讨好一个人或一群人,来维持一段关系或融入一个组织 。
那么就已经进入一个不断伪装和谎言的怪圈,怪圈愈演愈烈 ,最终被困住的只能是自己。
世间只有一个人值得孩子去讨好,那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