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莹千
对于小孩子,有些事他特别想做,但一直处于恐惧和退缩中。想要而不得,常常让我们大人干着急。比如说去某个地方玩耍不敢进去,比如说想上台发言而不敢上,比如说女孩子想跳舞而不好意思,比如说想游泳不敢下水,该上幼儿园又不敢去,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唐僧式的絮叨,埋怨,指责,要求,逼迫,贴标签:”想要就去争取啊,快去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至于吗?快去! “
这种逼迫下,孩子更容易紧张,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如果性子再倔强一点的孩子,因为你一直絮絮叨叨说他,干脆不干了,永远也别想让我干。
二:带着孩子后撤,不想去就算了
这个时候,退缩的不是孩子,退缩的是大人的耐心和信心。每一次孩子面对恐惧的时候,都是一次极好的成长机会,突破了,他就会在自己人生中多了一份赢得体验并且开始享受他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而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从小到大不断获得“赢得体验”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
越多的逃避困难和恐惧,越多的失败经历,孩子越多的不自信。
随着我不断地在卓越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我有了第三种应对方法:
三: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恐惧,获得赢得体验。
5岁半双胞胎儿子同同心心成长实例:
案例1:
同心每到一个新的场所,都不容易进去。常常会在门口徘徊,从小到大都是如此,需要一个适应期。前两天我们去水上乐园玩,他俩超级喜欢玩水。这不同于其他水上世界,只能孩子戏水,大人是不用换衣服的。出门前,我预料到他俩到了新的地方不敢进入,我就提前渲染多么好玩,还看了照片,调动更多的渴望。“我们的时间很短,到了地点就得马上进去,时间不够了就得回来。是不是特别想去?”他俩十分坚定地告诉我,我们要去。于是我们准备了游泳的装备,信誓旦旦玩他个痛快,充满期待地出发了。
到了门口,果然,俩人都不敢进。里面好多孩子好多大人,恐惧又席卷而来。站在门口张望,告诉我:妈妈我不想不玩了,咱们走吧。我心里明白,他俩是想玩而不敢。
逐一突破,先搞定老二心心,因为他没有逃走还在我身边,同同已经撤退到玻璃窗前,远远地观望。我蹲到心心面前问他:“心心,什么原因不玩了?”心心摇头。
“是不是有点害怕?”心心点头
“妈妈特别理解你,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妈妈也会害怕”----共情
“怎样才能又不害怕,又进去玩耍呢?”----引发他的方案
“妈妈,你能不能陪着我”心心说
“当然,我一直跟你在一起”----肯定地给他信心
“可是,我不想脱衣服”心心说。我知道,他担心脱衣服被别人看到
“我看到里面有更衣室,我们一起到更衣室换,谁都别想看到我们。”-我对他说
于是,心心点头答应,这个搞定
我拉着心心向同同走过去:“同同,走喽,我们一起进去玩喽”。同同使劲儿摇头:“我不去,妈妈,我要去玩一楼的淘气堡,不玩这个了”
“什么原因不想玩呢?”
“就是不想玩”同样的问题,不同孩子反应不一样。
“这是我们的约定哦,看小朋友们在里面玩的好开心,妈妈好想进去!”
“不去,就是不去!”同同很不高兴
“是不是有点害怕呢?”我像问心心一样蹲下问同同
“你才害怕,我就是不想玩了”同同反驳
“也是,我们同同这么勇敢的哥哥,怎么会怕这个,小意思了”我说。
同同看着玻璃窗等待,不说话。我知道,他特别想进去。
“同同,我们要做选择了,时间不多了,我们一起进去吧”
“我就是不去!”他很倔强。这个时候,我知道需要我给他一些压力帮他突破此刻的恐惧。
“我和心心要去玩了,我们准备好了,你怎么打算?”
“你们去吧,我在这等着”同同说
“那我会很担心啊,这里这么多人,如果你找不到妈妈了,妈妈该多伤心”---直接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责。
“没事儿,我已经长大了。”
"不可以,妈妈不能让你独自待在这里,我不会安心的。要不,我们进里面,你在水池边等着“----不允许的事情,直接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责“你”怎样。
同同不说话,就在那站着。我心里是着急的。
“心心,你去跟同同说说,为什么你想进去玩。”动员一个支持另一个。
“同同,不怕不怕,妈妈会一直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进去吧好不好”心心对同同说。
“我不进去,你们去吧”同同回答。心心很失望地看着我。
“我现在感觉好着急啊,你俩选择吧,第一,我们一起进去,同同可以不玩在水池边等着。第二,我们一起离开回家,以后再也不来水上乐园玩了,今天不能玩淘气堡,我们今天出来没有约定玩淘气堡。你俩商量好了告诉我结果”说完,我就离开了他们几步,让他俩商量。----表达我的“着急”而不是“着急”地表达。给出选择,满足孩子“选择的自由”的心理营养,同时让他们知道“后果”。
过了一会儿,心心过来告诉我:“妈妈,同同答应跟我们一起进去”。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抱了抱他。然后拉着他们的手到了前台。有时候,肢体的嘉许和共情比语言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
“同同,你确定不进去玩儿吗?如果不玩儿我就买心心一张票喽。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勇敢的大哥哥”买票前,我对同同说。
同同站在窗子前看着外面,说:“我再想想。”
我询问工作人员具体流程是什么,工作人员说一句,我重复一句,我是想让同同听到具体流程,让他心里更有底。
同同转过身告诉我:“妈妈,我决定好了,我们一起进去玩,你给我买票吧”
“太好了,同同,你知道妈妈多想跟你俩一起进去玩吗?就知道你不会离开我们的!”
哦了!终于,我们可以进去了。
那天,他俩在水里玩的淋漓尽致,乐不思蜀。
案例2. 同心不敢滑滑梯
第一次进到这个水上乐园,第一次遇到这里的大滑梯,无知者无畏,他俩嗖嗖地跑上去,刷地就滑了下来。谁知道,这个滑梯非常陡,他俩一人呛了一口水,还蹲了个屁股蹲。
然后,一直到离开,他俩都不敢再玩滑梯,不管多高多大的,他俩都一次没再玩。看着别人滑滑梯开心的不得了,他俩只在旁边划着“船”捞塑料鱼。
第二次,我们又来到这里,因为上次留下来的对滑梯恐惧的经验,他俩还是不敢玩。我在外围看着他们,好多次,他们爬到滑梯顶部,又走下来,我知道他们好想玩,但不敢。又需要我“轻推一把”帮他们战胜恐惧了。我说了很多话鼓励他们,不管用。我出主意,让他们套个泳圈滑,不管用。我一直在找到恰当的机会帮他们突破。
里面太热了,我走到了游乐园外面,这个游乐园外围有很厚的落地玻璃。里外被隔开,听不到声音。挨着玻璃窗处,有个小滑梯。我在外面做手势,招呼他们过来。也许是好玩儿吧,他俩看着我做手势,彼此又听不到声音,我用夸张的手势逗得他俩咯咯直乐。
我做手势,让他们上到滑梯上,并且竖了大拇指。心心第一个站了上去,我做出:“哇!”的夸张表情,继续竖大拇指。心心滑了下来,好兴奋,我一直点头竖大拇指,然后伸手“1”,示意他,第一次成功!心心开心的坐在水里拍水花
同同见状,也跑到上面,准备滑。我同样的手势打给同同,他也滑了下来!
木啊,一个飞吻。
就这样,他俩又跑上去,挨着滑了下来,我伸了“2”手指,示意:“哇,两次啦!”五六岁的小朋友对数字很敏感,他俩接着上去,第3次,第4次。。。。一直滑了12次!
就这么简单,他俩突破了对这个地方所有滑梯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俩在不同的滑梯上随意滑。开心的不得了。最让我高兴的是,他俩自己抱着游泳圈,去滑那个最高的滑梯。
我发现,有时候只差那么一点点,孩子突破了,就会找到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退缩了,他们心底里虽然不用面对突破时那一刻的恐惧了,但心底里依然会有失落和遗憾。
以上只是我家的案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有更适合你家孩子的办法。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在孩子面对恐惧的时候,无论如何,不急不躁,我们轻推孩子一把,帮他战胜恐惧。软硬要有度,还要有点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区分是孩子真恐惧,还是压根不喜欢。“想玩而不敢”和“压根就不想”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压根就不想玩儿,不想上舞台,不想游泳,不想旅游,那就另当别论了。当妈妈也需要“察言观色”。
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小恐惧,成就未来人生大舞台!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读懂孩子心理需求,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欢迎走进卓越父母研究院,为你的亲子关系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