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浩楠
1月15日,范•迪塞尔主演的电影《最后的巫师猎人》登陆中国院线。这片儿讲述了一名曾被黑巫后诅咒的不死巫师猎人多年后为了全人类与黑巫后再次决战的故事。
其实,和《速度与激情》系列,不,和迪塞尔职业生涯中出演(及/或制片)的大部分电影一样,《最巫》本身没有太多深度解读的必要,就是供影迷消遣放松的全民电影。游走于人类和巫师世界之间这种混合型新世界的设定并不新鲜,随便举例,《黑夜传说》就是类似设定。“背负痛苦前史的孤胆英雄寻找自我”这种经典的佛洛依德式人物塑造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脑洞频繁大开者、学识较为渊博者和受迫于工作职责的编辑们永远能够找到很多“点”去分析。
目前来看,迪塞尔最知名的那些作品并不太“深刻”,他的成功也很自然地属于一种相对肤浅的纯商业层面上。那么,这位荧幕硬汉是否仅仅满足于明星的身份而非艺术家或某种较深刻的定位?不,笔者相信迪塞尔在未来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电影史牢牢记住。
想弄清楚这种“独特的方式”是什么,有必要从迪塞尔的童年说起。
从小,迪塞尔的肤色和长相就是非黑不白,他从未见过生父但称自己“绝对是有色人种”,并且认为“可能具有意大利血统或其他血统”。可以说,迪塞尔自打出生那天起就带有神秘和多元的特征。后来迪塞尔十分喜爱多米尼加共和国(不仅把这里作为自己电影的取景地,还曾出现在前总统费尔南德斯的竞选广告中),就是因为这是个血统多元的国家。迪塞尔的继父欧文是一名剧院经理和演员,母亲是占星术士。他们一家住在纽约的一栋由政府补贴给创意产业人士的楼房里,整栋楼都是些波西米亚式的艺术家,爵士乐巨星迈尔斯•戴维斯还在那儿录过唱片。
所以,迪塞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从内到外的个性和酷劲是与生俱来加上环境熏陶的,是具备不可复制性的。
尽管家境不能算贫困,但是迪塞尔从小还是经常与伙伴呼啸街头。有一次和朋友溜进继父经营的剧院搞艺(puo)术(huai),被工作到很晚的艺术指导抓个正着。但这位女士没有报警,反而给了他们20美元和几个剧本,请他们参加演出。就这样,迪塞尔在继父的剧院一直跑龙套并坚持学习写剧本。在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后,他从亨特学院退学,勇闯好莱坞。
迪塞尔和历史上各行各业的无数“成功者”一再证明,想成功,先碰上个能改变自己的贵人再说。
不过,成功人士的人生剧本往往都要一波若干折,残酷的现实也没有让迪塞尔例外。由于他面相奇怪(多元的有点明显……)且远非小李那种好莱坞蜜罐泡大的又帅又努力又有才的天之骄子,迪塞尔一开始处处碰壁,一年后干脆去干了电话销售。这时,其人生剧本的第二次转折上演了,有一天,母亲神秘地塞给迪塞尔一本书,细察之,发现名曰《低廉的成本在长片中的运用》。狼吞虎咽把这本武林秘籍掰碎了研究之后,迪塞尔信心大增,重新投入电影的怀抱。
1994(一说1995)年,迪塞尔的自传性短片《千面人》问世,由于笔者第一部比较像样的短片作品也是自传性,所以多少能体会到这种作品对创作者的价值:不仅仅是摸索风格、学习技巧的过程,也是审视自己过往生活的良机。1997年,迪塞尔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迷失》问世,讲述了一名毒贩厌倦过往生活、决心寻找自我的故事。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对于我们分析迪塞尔十分重要,它们证明迪塞尔的内心是文艺、细腻和深刻的,绝不仅仅是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动作片演员。
这些早期作品虽然没有取得迪塞尔期待的成功,但好歹证明了自己的内涵和演技,为他争得了日后的工作。例如,斯皮尔伯格在看了《千面人》之后,让迪塞尔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扮演士兵阿德里安一角。
但迪塞尔强硬的作派和控制欲让他得罪了一些人,或许这也是他至今戏路不宽的原因之一。在老斯的片场,迪塞尔常对剧本对话提出各种意见,终于有一天,在迪塞尔狠狠吐槽了一句台词,说和自己的角色毫无关系,老斯终于甩按捺不住:“Vinny,你到那时候早就已经挂了。”约翰·弗兰克海默曾想邀请他出演《驯鹿游戏》,结果他不但拒绝穿上垫衬肌肉的道具,还坚决要求增加自己的戏份。
接下来,《星际传奇》和《速度与激情》让迪塞尔的名气直线上升,低调优雅的街头肌肉男形象深入人心。在掌握了一定资源和确立地位后,迪塞尔的多元化意识在职业上迸发,例如他选择出演《神偷奶爸》和《判我有罪》这种更偏重剧情的作品,还开办了制片公司,担任《速度与激情》第四、五、六部的制片人,并自编自导了多部电影短片。
我想,分析至此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迪塞尔成功的原因除了过往经历的积累,还与其精确的自我定位密不可分。由于出身、性格等原因,他或许不能也不应该像小李这种成名极早且受万千宠爱的演员一般挑选具有深度的,有机会让自己成为伟大演员的角色。而且迪塞尔至今也没有像施瓦辛格遇到卡梅隆一般碰上伟大导演从而让自己作为演员的层次直接上一个台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好自己的个性标签与肌肉,先在行业里和观众中站稳脚跟,再逐步向幕后发展,同时等待伟大角色的出现或许是一个极为精明、耐心和精致的战略。
这个战略便是本文开篇所提的“独特方式”。
如果顺利,迪塞尔会成为有史以来最酷的制片人、影视公司老板和优质男星;如果运气不佳,至少他已经是众多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新一代个性打星,在这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不是吗?
《纽约时报》在评价《迷失》时称:“在好莱坞找一个身兼编剧、导演、制片、演员的人并不难,难的是这个人还有一身肌肉,迪塞尔做到了。他的外形和细腻的表演反差巨大,这纠正了我们的偏见。”
也许,《纽约时报》在无意间为电影史起草了一个颇有预见性的精确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