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月
1
闺蜜蒙蒙一大早突然在微信上对我说:你得批评我!
我一头雾水。
她说:我总是不自觉拿孩子跟别的孩子对比,发现孩子一点点不如别的同龄孩子的地方,我就很焦虑,甚至,觉得丢脸。
她的孩子刚刚一岁多一点。
我问她:你家胖宝儿哪里不如别的孩子了?
她说:同事家孩子跟胖宝儿一样大,都能独立走路了,胖宝儿却还不能脱离大人的搀扶!我觉得好不开心!
我表示理解:你觉得胖宝儿没给你长脸,不如别人,让你觉得很泄气,甚至丢人?
她说:是!我非常知道我这样想是错误的,但是我还是很焦虑,不由自主把孩子跟别人比,并且有情绪了!虽然我内心深处知道这些小差距完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绝不能说明我家胖宝儿不如别的孩子,可是…….
我表示深度理解:这是人之常情!没必要担心,也不必当回事,只需要好好调整自己,接纳自己这些想法,然后自我消化掉,别展现给孩子就行。
蒙蒙说:我担心这种不断的焦虑、对比,会影响我教育孩子的最初的原则,会无法让我一直坚持我原本设想的育儿理念——根据孩子自身特质来教育,做好我该做的,其他的交给时间。
2
蒙蒙这种焦虑哪个当妈的没有过?
别人家孩子会唱歌了,你家的话都说不清呢;别人家孩子会用筷子了,你孩子却连勺子都拿不稳呢;别人家孩子会写名字了,你家孩子连1、2、3都认不全;别人家孩子已经上了好几个培训班了,你家啥也没上呢;别人家孩子都能自然拼读了,你家孩子还没认识ABC……
这种情况,简直存在于育儿的分分秒秒!
更让妈妈们崩溃的情况是,
原本已经觉得自己家孩子很不错了,结果随随便便一个“别人家孩子”不经意的表现,瞬间就能击垮你!
比如:你家孩子三岁能背好多唐诗了,原本已经超过很多同龄孩子,结果你同事家孩子除了唐诗,还能背《声律启蒙》;你家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好多字,大部分人家同龄孩子还不认字呢,结果你发现隔壁邻居家都开始练硬笔书法了……
妈妈们原本的一点点优越感立刻变成了挫败感和焦虑,不断质问自己:我是不是落伍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慢了好大一步?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不太对?我是不是给孩子培训班报少了?
更有些焦虑过度的妈妈,在每一次和别的孩子对比之后,就回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不断调整,调整的标准就是“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了”。最终导致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教起,感觉要弥补的事情很多,要教孩子的也太多,却怎么也比不完。
3、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发了我的儿子小Q写出自己名字的照片,当时他四岁,才上小班,而我从没教过他写字,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见到什么字会指着读给他听,他也对认字写字十分感兴趣,那一次是自己凭着长期积累的印象,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朋友圈发出以后,我的一位朋友立刻对她也上小班的女儿说:人家小Q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你为什么不会写?
然后,她用了好几十分钟的时间教她女儿写名字,然而最终女儿抗拒写字,俩人不欢而散。
因为感受到了妈妈的焦虑和对自己“不如别人家孩子”的不满,小女孩在生了一会儿闷气之后,默默地掏出英语写字本,倔强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几个英语单词,写好后气鼓鼓地拿给妈妈看,向妈妈证明“他会写名字,不一定会写英文,可是我会啊!”。
同事把这段“趣事”也发在了朋友圈,我大笑之余,不禁感叹:孩子这般要强的反应,真不知是好是坏!但有一点,妈妈的那种焦虑和挫败已然传达给了孩子,这显然不是个正确的举动。话又说回来,如果能在半小时内强行教会孩子写名字,我平时随时随地的认字教育又何苦来哉?在她看来,育儿竟是一件可以“抱佛脚”的事情?
事实上,我这位朋友一贯喜欢以“别人家的教育”为基准,平日里闲聊到育儿问题,她的观点主要就是:谁谁谁家孩子可厉害了,比我女儿还小俩月呢,俩人同时上的英语班,那孩子英语却比我家好太多,我准备给我孩子再多报一个外教口语班;我女儿班上有个同学才厉害,才5岁啊,就会讲一个特别长的故事了,还声情并茂发音清晰,我家至今连公公都喊成咚咚呢,你说我要不要给她报个主持人培训班?……
4、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特质,有自己成长的步骤,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并没有可比性。好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但不值得照搬。而你唯一需要遵从的育儿准则是:适合自己的孩子。
我的孩子小Q如今快要五岁了,上幼儿园中班,我没有给他上除了幼儿园之外的任何补习班、艺术班、培训班。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在一窝蜂送孩子去学各种才艺甚至文化课的时候,我内心也是有点焦虑恐慌的。
我也会想:我这样坚持不让孩子上培训班,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会不会让他和其他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会不会只是一种不正确的固执?
好在,我会不断战胜自己的焦虑,坚持我自己的育儿步伐。事实告诉我:别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自己的方式如果被证实有效,那就是好的!
同事家孩子三岁就去了全市最好最贵的英语早教,同事经常在朋友圈晒孩子的英语表现,会唱英语歌了,会讲英语故事了,会认识百来个单词了,会说简单的短句了。评论里都是一大堆的惊叹和羡慕:宝宝英语真棒啊,可怎么办?我们家都大班了还不会这么多呢!我们家也得赶紧去上早教了!
而我会想:哦,我的孩子会好几百个单词了,听得懂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英语,会唱几十首英语儿歌,也会讲简单的英语故事,能突然说出来的英语句子也越来越多了。不比去英语早教学了一年多的孩子差啊!
是的,我没送孩子去专业的机构学英语,我选择在生活中像教孩子说中文一样教孩子英语。大量的中英文同时表达给孩子听,随时随地中文和英文单词一起说,在网络上找大量的英语儿歌和故事资源给孩子“磨耳朵”。或许等孩子再大一点,我没有办法再给他很专业很系统的英语教育时,我会选择送他去培训班,但我至少现在的步骤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慌乱。因为事实让我有底气:我的孩子没去培训班,一样可以学好英语。
有人说,你有能力在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英语,你当然“不焦虑不对比不恐慌”,很多家长没时间也没能力给孩子创造像中文一样的语言环境啊!只能送孩子去培训班啊!
我想说:我的“不焦虑不对比不恐慌”,按照自己的步骤去教孩子,不是因为我具备什么能力,而是因为我会努力,我努力默默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即使是和孩子最日常的英语交流,背后也会下很大功夫去提前学习和巩固,确保教给孩子的内容不会有什么错误,为了孩子,我不仅加强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坚持每日背诵诗词、看更多的书学习更多更杂的知识,只为让孩子学得轻松快乐和自然一点,既能不比别人家落后,又能让孩子没那么辛苦。
不是有句话吗?要足够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育儿“不焦虑”的前提,不是“跟别人比跟
别人学”,而是父母“很努力”。
5、
记得在给孩子读绘本时,有个这样的故事:大概是说有个小兔子想种胡萝卜,结果种下去没多久,发现猴子种的桃子成熟了,又大又甜,觉得还是种桃子好,于是把胡萝卜的苗全拔了,去种桃子,没多久又发现山羊种的大白菜成熟了,兔子觉得还是种大白菜比较好,于是把长了一点点的桃子树苗又拔了改种大白菜,就这样翻来覆去,看见别人种什么有成果,就跟别人学,最后,所有的人都一心一意等到了自己的果实成熟丰收,只有兔子,什么也没收获。
很多“焦虑”“爱对比”的家长大约就是这种“兔子”心态,他们看不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背后,父母付出的是什么。他们“焦虑”的真正原因,是内心
“没底气”、育儿“不努力”。简而言之,就是:不想付出那么多,却想得到最好的回报。
儿子小Q在一两岁时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度热爱,我把两岁多的他送进了一个幼儿绘画班,但是我很快发现,绘画班的老师颇有些“拔苗助长”“破坏孩子的想象力”,非逼着孩子画出跟老师一样的内容,画不出就握着孩子的手画,不容许孩子有其他的想法,勉强上了几节课后,我给他停了画画班的课程,决定自己在家陪孩子画画,这一陪,已经两三年,每周至少陪孩子画两次,画画形式也多种多样。后来当别的孩子陆续去上了画画班,我依然在家陪伴孩子画画。
如今,四岁多的小Q画的画已经很不错。偶尔在朋友圈发出孩子画的画,总有同龄孩子的家长朋友发出感叹:比我们家画得好太多了!这是为什么?天赋异禀吗?
天赋?或许是有一点的吧!可是,没有人知道,这背后,更多是我日复一日的耐心陪伴、翻来覆去研究各种儿童绘画教育方式、自己不断偷偷练笔提高绘画水平。以至于现在身边很多朋友对我说:你现在的画画水平,自己也可以去儿童绘画班当老师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朋友家孩子,和小Q差不多大,从小就坐不住,画画、读书这些安静的事情,她永远做不来,但她爱跳舞爱运动爱表达,是个很活泼的孩子。可是,偶尔我在朋友圈发了小Q的绘画作品,不出半小时,就会看到朋友晒出孩子的涂鸦,同时配上文字:唉,为什么永远画得不如别人家孩子?
我哭笑不得。
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各不相同,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去做不擅长的事情,又非要以这样“对比”的心态呈现。而据我的了解,这位朋友,平日里工作忙、应酬多,很少陪伴孩子,更别说在家陪着孩子一起提升画画技能,却特别希望能够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
如果这世上真有一蹴而就的教育,那么,那些坚持付出和陪伴,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育儿知识的父母们,又何必如此辛苦?
因为父母的努力,孩子才能优秀得毫不费力。
若执意攀比,希望孩子变得很优秀,自己却原地不动,那么,焦虑和恐慌,将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