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情者,偷情者,清教徒 --从《廊桥遗梦》看到的人们对待“缺失”的态度

凌晨我做了一个梦,不是“廊桥遗梦”,但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这个电影的情节就不赘述了,我今天突然从中看到了人们面对不完美的婚姻时的几个典型态度,或者是面对“缺失”的态度。

(一)三类人的不同点(事实上面对缺失,并不止这三类,今天我只想讨论这三类)

1,偷情者

还是先从《廊》剧说起吧,剧中弗朗西斯卡与她老公过着貌似美满,实则只是“温饱”的夫妻生活,当她遇到才华横溢又浪漫不羁的罗伯特时,她看到了自己的“缺失”--少女时代的梦想。同时,她也看到了她的“拥有”--没有任何过错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

她的选择是:绝不放弃自己的“已有”,对待“缺失”,浅尝辄止,尽管这个选择于她而言,还是很痛苦。

2,滥情者和清教徒,则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

滥情者似乎只能看到己的“缺失”,所以TA总在旧爱新欢中寻寻觅觅,结局也总是很悲催。

清教徒(此处是狭义的,指对婚姻忠诚的人)不是看不到自己的“缺失”,而是TA更多看到自己的“所有”。尽管有时为了维护这些“所有”,TA也不得不搭上自己的个人追求。

(二)三类人的相同点

1,从道德层面,我们似乎会把上面三类人分出个“高中低”来;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我发觉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趋利避害。

对偷情者弗朗西斯卡来说,“害”(与罗伯特私奔)的诱惑虽然很大,但“利”(做贤妻良母)的分量却明显过之无不及。所以,她很清楚她最多能“非分”的界限。

对滥情者来说,面对一份索然无味的爱情/婚姻会要了TA的命,为了活命,TA当然会无所不用其极了。

对清教徒来说,约束自己的婚外行为关乎信仰,还有什么比糟蹋清教徒的名誉和信仰所带来的毁灭更大呢?

2,既然从人性角度,三类人的反应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不同道德显现的行为呢?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各人眼中的“利害”也各不相同。而价值观的形成,似乎要追溯到他们幼年的成长环境……

写到这里,我希望我以后再看这三类人时,我的眼神能越过“道德评判”,聚焦在他们心灵更深远的地方。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一个成熟的,觉知的人会如何面对TA的“缺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