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在家乡一家公司的财务部上班,过年期间和她闲聊,听她说起一件事。
她们部门去年底新招了一位刚毕业的财务专业大学生,公司业务内容简单,生产车间大部分工人都是附近的居民,办公室管理人员也就十人的样子,所以公司对这个大学生也比较重视,想好好培养。
毕竟是不太大的私企,岗位职责分工和工作交接上不太完善,入职以后,除了同事一些简单说明,没有人负责和这位大学生进行具体的工作交接和安排,工作大部分时候是靠自觉。
事情说到这里,接下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自己主动的去了解岗位职责内容,主动承担相应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里熟悉岗位工作内容,通过试用期,进入正常工作轨道。
这位大学生是这样做的,每天踩点打卡上班,进入办公室以后,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翻看自己考公务员的书籍,从没主动在早上为大家烧上一壶开水,打扫一次卫生。
至于工作,领导有任务安排下来就去做,没人布置就忙自己的事情,从不主动问起工作上的事。
我本以为这位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木讷,其实不是,据表妹说,他喜欢在办公室聊自己的梦想,比如将来要考上公务员,要考研,要在县城买房等,激情四射,滔滔不绝。
这个时候,办公室其他同事只是默默点头微笑附和,没有人参与他的梦想主题讨论。作为部门唯一一个大学生,优越感满满的。
他喜欢说,我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过渡期,我的目标是考上公务员,以后准备从政。
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财务部,自然少不了老板的亲戚或者亲信任职个别岗位,而老板娘就是这家公司财务部门最高领导,他们坐在同一个办公室。
不出所料,一个月后,这位高材生被公司劝退了。直到他离开,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在我们身边,总会遇到和这位大学生一样的一些人,他们可能是身边的同事,可能是亲戚朋友,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当下自己的工作状态非常不满意,喜欢发牢骚,领导不好相处、待遇低、公司没有发展前景等是他们统一的口径。
当然,他们最大的理由是,这份工作我只是作为自己的一个过渡期,我以后是要自己单干的,我不会在这里干长久的。
我们的行为由大脑支配,当你有了这样的心态,思维方式会随之改变,潜移默化中,你对目前的工作便不再重视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用心工作,更别提主动找事做了。所以上面那位大学生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实情况是,他们牢骚发了很久,抱怨说了很多,但是依旧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动,没有离职,也没有针对目前自己的糟糕状态进行改变。永远在骚动,却从来没行动。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这是没错的,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但是,有了目标只是我们职业规划的开始,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为目标去奋斗,简单的说就是对目标的分解和实施。
很多时候,现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一样顺利,通往目标的路上布满坎坷,我们不得不曲线救国。上面那位大学生以及那些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的人,如果他们有目标,那么,现阶段的不满意状态也应该属于曲线救国行列,他们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迫于现实压力,又不得不接受这份工作。
只是,他们忘记了,所有成功的曲线救国,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当下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上。
有“当代松下幸之助”之称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干法》一书中曾说: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当我们讨厌目前的工作时,一方面是心中没有目标,另一方面是对工作不感兴趣,这样便导致我们对工作心不在焉,工作业绩一塌糊涂,心态从而更加消极,恶性循环持续。
因为没有目标,便脚步混乱,形成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一旦这种消极心态控制了我们的大脑,我们便很难再对工作产生兴趣,不仅是这份工作,下一份工作你会依然如此,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抱着“过渡期”的心态自欺欺人。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虽然我们目前没有找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但是我依然认真负责的对待当下这份工作,通过这份工作不断的发现和修正自己的缺点,不断的积累人脉,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其实,做事情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相同的,当我们把当下这份工作做的风生水起时,我们的能力和技能肯定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有一天,当你遇见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你也可以胜任。
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当下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情的都是有用的,之所以还没有体现出来,是因为你花的时间还不够,你的积累还不扎实,你还没有领略到这份工作的真正含义所在。
记得六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我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先把两个热水瓶打满热水,再帮办公室四五个同事的桌子擦一遍,然后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同事们到办公室的时候,都会发现桌面干净整齐了很多。中午和下午发现热水瓶空了,我也很及时的再去打满,让大家随时都能喝上热水。
因为是个慢热型的人,不知道怎么和同事们套近乎,只能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做了一阵子,感觉同事们对我的态度温和了许多,聊天时我不再是被晾在一旁的一个,我不再为和他们说不上话而尴尬,他们也会主动的带上我,甚至和我开起了玩笑。
我从不觉得打水扫地擦桌子这些事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觉得丢脸,反而正是因为这些小事,解决了我刚入职场时的紧张感,让我很快的融入了团队,能够更有效的沟通和工作。
很多时候,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一个PPT,一张表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
我的工作岗位要接触很多数据,每周每月都要进行一些数据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对于一个初中就开始偏科一见到数据就觉得头痛的人来说,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太大了。
当时和我交接工作的女生是计算机本科学历,思维清晰反应快,加之对工作内容比较熟悉,往往她讲了一个小时,我只能理解前二十分钟的内容。眼看着她的离职时间将近,而我还无法独自担当工作职责,内心十分焦急,但是又无人述说。
好在我比较勤快,和她交接时,她说的所有重要环节和内容我都记录了下来。于是,我白天上班和她进行工作交接,晚上加班整理笔记,再和白天的工作内容比较,看看哪里做的不够,及时修正。大概一个月以后,我对工作岗位职责和流程都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工作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了。
当时我也曾很迷茫,觉得未来一片模糊,但我知道,如果我连目前的工作都做不好,即使公司给我重要的工作我也无法担当。
当你的根基还不牢固时,去想那些高高在上的事情其实根本一点用处没有,只会让在自己变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当你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不抱怨环境,不得过且过,把每一个当下都当成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幸运就会降临。
我觉得,能在短时间内独立担当一份工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主动。
在参加工作以前,我是非常被动的人,但是当我进入职场后发现,被动的人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被孤立的。
这里说的主动我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对工作任务的主动,要做一个“自燃型”的人。
不要等领导给你分配任务才开始做事,等公司下了命令才去执行,要主动承担工作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体会到开拓探索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中,你的思想意识便会比那些被动的人超前,你会看到很多其他人看不到的角度和结果。
其次是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请教。
永远记住,别人没有义务和职责去教会你一些你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因为教会他并得不到什么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工作上有不懂的就要主动的向身边的老员工请教,即使有些人不情愿告诉你,但是碍于面子,也会和你说一些的。
所以,能不能快速熟悉工作内容,遇到问题能不能用符合公司和领导要求的正确的方法解决,这些我们要多向身边的同事请教,他们就是免费的信息来源口。
某方面来说,你的主动程度,决定了你熟悉和独自担当工作的速度。
对于职场新人,工作前三个月,是了解公司和熟悉业务的最佳时间,这时基本上只要你有问题提出来,同事和领导都会热心的为你解答,帮助你尽快的融入环境。
工作前半年,是锻炼自己独当一面的最佳时机,这时候你或许还无法把工作做深做强,但是你已经对公司文化和工作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完成工作职责内的正常工作,只要平时大胆提问,多总结多改进,一年以后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过了半年,如果你对公司和工作内容还不熟悉,就会给人留下不专业和不成熟的印象,没有人会再把你当成刚毕业的学生。你会觉得工作越来越没意思,这时候就会产生离职的念头。很多工作半年多就离职的职场新人是因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
每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回到初心寻找答案,你的困惑或许会迎刃而解。
《干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喜欢: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那么,喜欢上一份工作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称得上是好工作呢?
我认为,一方面是你认可这份工作的价值,它不仅是一份谋生的工具,更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这份工作让你变得更加笃定和勇敢。
好比有一天你入职一家公司,没有人和你进行工作交接,没有人主动给你分配工作任务,你也能平心静气的在最短时间里有条不紊的梳理出工作脉络,快速分清工作重心并有序开展工作。
而此时,你才可称得上一个合格的职场人。
“未来”是个很虚很大的意象,是由无数个今天组成的,我们只有把这个意象具象化,一步步的去实现,才会达到最终的目标。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学会走才能更快的跑。
珍惜当下的每一份工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全力以赴的做好它,未来就不会遥不可及。
做好当下便是对未来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