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记录:《湖心亭看雪》翻译课——一场“跌宕起伏”的难句突破赛
一、基础信息
• 授课时间:今日
• 授课班级:96
• 授课内容:《湖心亭看雪》翻译环节(核心聚焦“雾凇沆砀”等重难点句突破)
二、课堂活动流程
1. 核心知识引导(身份转变式教学)
没逐句带译,而是盯着PPT讲——专门挑课本注释里没有的重点词补充:指着“余住西湖”的“余”,直接标上“我”;点着“惟长堤一痕”的“惟”,写清“只”;遇到倒装句,就把原句和调整语序后的句子并排贴在PPT上(比如把倒装表达拆成“正常语序+翻译”的样子),指给学生看,方便他们对照理解。底下学生都盯着屏幕,手里的笔跟着动,把这些补充的词义、调整好的句式,一笔笔记在课本对应的句子旁边,笔尖划纸的声音一阵一阵的。
2. 读译结合+限时巩固
因为连着早读,课前就已经让学生把原文读了至少三遍,这会儿就直接让他们看着课本上的原文、对照着刚记的笔记读翻译。等大家读顺了,我点开PPT里的计时器,跟他们说“给3分钟,当堂课记下来,等会儿随机抽查”。计时器一跳,教室里气氛立马提起来了:大多人都低着头念念有词,有的盯着课本小声背,还有些同学扶着桌子、脑袋低着,看着没动静,仔细听能听见他们在默背翻译,嘴里还小声叨叨。
3. 抽问检验与初步反馈
没只用一种抽问方式,连着换了三种,都是让学生看着原句,把翻译句流畅说出来:
第一次是接龙模式——先指着第三组靠右边的同学起头,接着顺着这一排往下抽,一个接一个地说翻译。没想到他们背得特别顺,没一个卡顿的,翻译得还全对,我心里当时就挺惊喜:原来他们暗地里都记牢了,这班学生真不能低估!顺势就跟大家说“这么流利,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立马响起一阵掌声。
第二次换了随机抽——按座位号尾数抽人(比如喊“尾数是2的同学起来说”),被点到的同学站起来,看着原句也能把翻译顺顺当当地说出来。
第三次又改成横向抽——专门挑了中间那一排,让这排同学从左到右挨着说翻译,也是没一个卡壳的。这么换着方式抽,就是想让学生知道,抽问不是固定一种,每个人都有被抽到的机会。
4. 重难点句突破(课堂核心环节:四大组游戏竞技)
(1)聚焦难句与前期铺垫
专门拎出本课翻译的重点难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跟学生明确说“这是咱们这节课的重点,给大家10分钟时间记熟这句的翻译,背完之后咱们继续请同学来展示”。
(2)游戏设计与目的
10分钟一到,拍了拍手喊停:“咱们玩个比赛!1到4组,每组要自己站出4个同学,主动站起来背这句的翻译——谁先凑够4个人、背得流利,谁就赢。一来咱们比着记更有意思,二来也练练敢站起来说话的勇气,还能帮组里争名次!”话音刚落,各组就有了动静,前后桌凑在一起小声问:“谁来啊?”“你记熟了没?要不你上?”,还有人拉着同桌的胳膊小声商量,教室里满是细碎的讨论声。
(3)游戏过程(跌宕起伏)
1. 初始阶段:刚喊“开始”,二组、三组就有反应——三组是女生先站起来,背完没等坐下,二组也有个女生跟着站了起来;反观一组、四组,都低着头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动。
2. 推进阶段:三组接着又站起两个女生(全程都是女生参与,凑够3人);这时候一组终于有个男生犹豫着站起来(一组突破0),之后一组又接连站起两个男生(一组共3人);紧接着二组站起第二个女生,但之后二组、三组都没人再接续——没多久,三组第四个女生举手站起来,背完后三组先凑够4人(全女生),提前拿了第一。
3. 反超与逆袭阶段:三组刚定第一,一组第四个同学(女生)站起来,凑齐4人;就在这时候,四组是男生先站起来突破0——之前我巡堂时问过他“会背了吗”,他说“会了”,但刚才抽问时他还不太熟,后来知道是因为被提问紧张了,所以一开始没敢站,这会儿才酝酿好勇气站起来;他背完后,四组又接连站起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共4人:1男2女),一口气从0追到第三。
4. 核心亮点:给个平台,他们就能出彩
整场游戏下来,主动站起来的14个学生里,不仅有成绩靠前的,更有平时不显眼的——比如四组那个因紧张没在抽问时发挥好的男生,在比赛平台上调整状态、勇敢站出;还有一组那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女生,也借着小组比赛的机会,主动站起来展示。他们俩背完后,班里响起“哇”的惊叹声,连周围同学都投去认可的目光——看着他们站在那里,哪怕声音有点抖、背完后有点腼腆,却实实在在把翻译说顺、说对了,我心里特别清楚:不是这些孩子不行,只是之前没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平台。
(4)最终排名与处罚
• 排名:第三组 → 第一组 → 第四组 → 第二组(第二组只站出2个女生,没凑够4人,从前期领先落到最后);
• 处罚:让第二组抄写《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2次,既帮他们巩固这次的翻译要点,也为下一阶段第二段的翻译做铺垫,想着给他们一个补弱的平台,下次能跟上大家的节奏。
三、我的教学反思(核心:给个平台,学生能出彩)
1. 这节课最核心的收获:平台,是学生“出彩”的关键
最初备课时,我没想着“给平台”,只想着“教知识”——把重点词讲对、把翻译教准就行。但从临时改抽问方式,到突发奇想搞分组比赛,再到看到四组男生克服紧张、一组女生打破沉默站出来,我才真正明白:学生不缺能力(记词、翻译、背句子),缺的是一个“敢展示、能尝试”的平台。
抽问时换三种方式,是给“怕固定被抽、又怕总不被抽”的学生一个公平的平台——不管坐在哪里、平时表现如何,都有被抽到的机会,所以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认真记;分组比赛的设计,是给“怕单独展示、但愿意为小组努力”的学生一个安全的平台——不用单独面对全班,而是跟着小组一起,所以四组男生敢调整状态站出来,一组女生敢打破沉默主动展示。这些平台不用复杂,哪怕只是“多一种抽问方式”“一次小组比赛”,只要让学生觉得“我能试、试错了也没关系”,他们就能拿出意想不到的表现。
2. 平台的意义:让“不显眼”的孩子被看见、被认可
以前总觉得“出彩”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直到这节课看到四组男生和一组女生——四组男生不是不会背,只是紧张,比赛平台给了他“调整的时间”和“小组的支撑”,让他能重新站出来;一组女生不是不敢说,只是缺个契机,小组比赛的氛围给了她“敢尝试的勇气”和“被同伴认可的底气”。他们背完后的“哇”声,不是因为背得多好,而是因为大家没想到“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他/她,也能站出来说这么顺”——这种认可,比我夸十句“你真棒”都管用。
这让我意识到,平台不仅是“展示的机会”,更是“被看见的渠道”。班级里有很多“不显眼”的孩子,他们不是没认真学,只是没机会让大家看到;给一个简单的平台,让他们站出来、说出来,哪怕只是一次,也能让他们知道“我能行”,让同学知道“他/她也很厉害”——这种双向的认可,比单纯学会翻译更有价值。
3. 下次教学要坚持:少点“控制”,多点“平台”
这节课没按计划走,却因为给了几个简单的平台(多样抽问、分组比赛),让学生自己“出彩”了——三组全女生团队整齐展示、一组男生破冰带动同伴、四组男生克服紧张逆袭、一组女生打破沉默主动参与,这些都不是我“教”出来的,是平台“托”出来的。
下次再上翻译课,甚至其他课,我打算少花时间想“怎么把知识讲细”,多花时间想“怎么给学生搭平台”:讲完重点后,不着急抽问,先给“同桌互考”的小平台,让怕单独回答的学生先在小范围练;遇到难点时,不着急带学,先给“小组讨论+展示”的平台,让愿意为小组努力的学生敢站出来;哪怕是作业反馈,也给“错题分享”的平台,让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能说说自己怎么改对的。
说到底,教学不用太拘泥,太复杂,记住“给个平台,他们就能出彩”就够了——不用逼他们“必须怎么样”,只用给他们“可以怎么样”的机会,他们就会用认真和勇气,给出意想不到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