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上皇”,日本战后何以复苏?

日本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放第一颗原子弹。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 9日,苏联红军即越境进入中国东北,与日军开战。同日,美国向长崎投了第二颗原子弹。当天,日本政府在天皇皇宫地下室举行了一整天的会议,最后,在内阁与军部中的主和派与主战派仍争执不一时,44岁的裕仁天皇裁决:“在本土决战准备不足,决定接受美、中、英三个盟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结束战争。”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的代表,到停靠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了《投降文书》。这样,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等国对日的太平洋战争,日本便以“终战”形式,向盟国予以投降,正式结束了法西斯战争。从程序上讲,9月2日是正式投降,因此,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日本投降

日本国内由于空袭的破坏满目疮痍、遍地废墟。据统计,死亡人数在50-1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空袭的被害者。建筑物的毁坏,以当时币值计算,竞达4967000亿日元,占日本国家财富总额的42%。

日本的工业部门的灾害更加严重,日本56种产业的生产设备,仅存水力发电等五种尚具生产能力外,其他产业全部破坏无遗。由于旧殖民地的丧失,不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取得,国民的粮食也告断炊。因此,工人没工作,国民没饭吃,简直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战败地狱图。

国民生活首当其冲的是通货膨胀问题,战争引发的通货膨胀使战后日本物价飞涨,黑市贸易盛行,1945年12月,东京地区商品批发价比战前上涨了5.3倍,到1946年12月,猛涨为16.3倍,到了1947年底,涨了48.2倍,而1949年,已经涨了240倍。

战后日本人民生活


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长期战争期间的巨额军事开支,主要是依靠日本银行的借款和庞大的赤字国债筹借的,它累积了巨大的货币购买力。

第二,战后初期,日本政府滥发军费,短短的3个月内(1945年8月-11月)达到266亿日元,而这笔巨款,是以银行认购的形式发行的,因此日本银行被迫增发大量纸币,加剧了通货膨胀。

第三,银行贷款的急剧膨胀。从战争结束到1945年末,日本银行对原军需企业贷款共达37亿日元,1945年9月—1946年1月,全国民间银行贷款总额达172亿日元,而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作冒险的投机资金。

第四,居民大量提取储蓄存款。战争期间,由于实行严格的物资配给制,居民很难在市场上买到物资,被迫把钱存到银行,战争结束后,撤销了对日用品的管制,居民大量提款购买生活品,从而加大了货币的供给,对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克服同恶性通货膨胀紧密联系的一些经济难题,以及恢复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指示下,日本实行了三大民主化改革。

一是农地改革,当时的日本约有7600万人口,其中有近半数人口属于农业人口,而地主占有的耕地约为全部耕地的46%,佃农和半自耕农占总农户数目的70%。因此,日本在美国的“推动”下,开始了农地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收购地主手中的土地再将其转卖给农民,同时限制了最高地租额。此次改革在扶植自耕农、保护佃农、抑制地主权利等方面卓有成效。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现了“耕者有其田”,从而获得解放的农业生产力,不仅为保证国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品物资,由此,稳定了原本动荡不安的社会。同时,也为工业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物资与人力基础。

其实此次土地改革进行的也并不顺利,由于土地改革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初次土地改革的议案在国会上也遭到了强烈的抗议,要不是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发话要求日本政府必须拿出确切、可行的土地改革方案,日本战后的第一次农地改革恐怕早已胎死腹中。

第二大民主化改革就是劳动改革,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不足和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何以敢于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所依靠的正是日本政府和资本家自始至终对工人的封建式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因此,占领军为了不使法西斯思想的复活,便强化工人的组织,允许工人的社会运动,意图用社会主义来对抗法西斯主义。

另一方面,日本工人的工资超低,由于国民生活困难和国内市场狭隘,便很容易走上对外侵略之途。因此工人运动的解放和工人的扩大保护,保护最低工资,便成为日本经济要达到民主化不可或缓的做法。

日本劳动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劳动三法”的颁布,即《劳动组合法》、《劳动关系调整法》和《劳动基准法》。其中,《劳动组合法》其实就是关于工会的法律,《劳动关系调整法》是关于劳动争议的法律,《劳动基准法》是统一的、普适的劳动法律。

尽管“劳动三法”使得日本工人的劳动条件、生活水平以及生产积极性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但是其改革毕竟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其身上必然会存在美国利益的影子。

日本街头闹事

第三大民主改革就是经济改革。首当其冲的便是解散财阀。资本垄断形式主要有四种,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日本的财阀是典型的康采恩式垄断,即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控股公司,通过对成员企业的持股来将这些企业置于其控制之下。当时,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财阀”,以及其他与支持战争有关的垄断性公司,共83家,改革后,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权(政府没收性质),然后,或予以解散,或予以分割为多家公司。其交出的股权股票,则由政府转卖给或该公司内部员工,或进行市场拍卖。制定并公布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财阀集团不仅不复存在,而且,垄断企业也不允许再生。

只可惜,财阀的解体仍然不够彻底,由于“解散财阀”时未触动财阀的银行,从50年代初期起,以旧财阀银行为中心联合原系统各大企业的经理陆续组成经理会。至70年代初,先后形成以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等六大财团为首的一批垄断资本集团。

财阀签字

说完日本的三大民主化改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采取了哪些政策来挽救经济。

首先是产业重建,在这方面,日本施行了倾斜生产方式,也就是将煤炭和钢铁作为最优先产业进行扶持,由政府主导推进生产,这主要是因为煤炭和钢铁是其它大部分产业的原材料,而当时日本这些东西都是很匮乏的,因为一方面其没有了海外殖民地,没办法进行资源掠夺,另一方面,其国内生产由于战时被美国轰炸,产量腰斩。

但是日本很头疼资金问题,因为产业重建没有资金来源啊,别说资金来源了,日本在外还欠了战胜国一大笔债务,哪来的钱复兴产业呢?但好在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所谓的“复兴援助”,这个“复兴援助”,直到1951年日本独立才宣告终结,6年合计21.18亿美元,倘若没有美国援助,日本重建可谓是难上加难了。

另外,日本也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这个金融机构,主要是为重点产业进行融资,该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复兴债,发行额一度达1680亿日元,由日本银行承购,也就是日本银行变相的“发钱”给这些重点产业,但是这使本来就通胀严重的日本雪上又加霜啊。

在倾斜生产方式施行一年后,日本钢铁和煤炭的产量达到了战前50%的水平,直接带动了电力和输送等相关部门的活力,进而影响了一般产业,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此后,日本又对倾斜生产进行了修正,将粮食和出口贸易也纳入了重点产业。

然而,倾斜生产时期的经济恢复,是在一种极不正常的体制庇护下实现的,比如对外经济的封闭性与依赖美国援助、对内严厉的经济统制以及通货膨胀的持续发展等,这些因素仍极大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复兴。

为此,美国底特律银行总裁道奇为稳定日本经济、平衡财政预算、抑制通货膨胀而制订了一系列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道奇计划”。

道奇来日本后,就提出了日本“竹马经济论”,竹马经济,即依赖经济,不稳定的经济。他说:“日本经济如同踩高跷(竹马)一样两脚不着地,高跷的一条腿是美国援助,另一条腿是国内补贴金。如果这两条腿抬得过高,就有跌倒而折断颈竹马的脚过高,就会摔倒,折断颈骨。日本经济必须准备砍断竹马的脚,靠自己的脚走路,实现经济自立。”

总得来说,道奇计划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通胀经济向稳定经济的转变,二是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计划实施的结果,尽管最初触发了日本经济严重衰退,但也使日本货币和物价迅速趋于稳定,通货膨胀得以遏制,这为随后的信贷和其他产业政策的实施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日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不得不说,日本运气是真的好,难怪日本人自己都经常说“天佑神助”。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景气”就像一贴日本经济的“回生药”一样,直接把日本的生产部门搞活了。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日本产业都带入战争景气之中,不但各产业的生产力扩大,而且出口量激增,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不仅如此,美国还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果然,“战争财”真是名不虚传啊。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人为美国人生产的越野车

这样,到1953年朝韩停战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实际人均收入与国民消费水平,就都超过了战前(1935—1936年)平均水平。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 年末尚只有 2 亿美元,而到1952 年底,就达到了11.4亿美元。日本国民的消费水平,由城市工薪阶层收入较之1949年提高了21%,农民收入提高了17%,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这新“三大件”的消费,开始取代原“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逐渐进入了家庭。

在此,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美国对日态度的转变是日本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按照最初的设想,美国要对日本实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达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起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

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对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转向“扶日反共”。比如,日本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工厂设备,原本是要作为对战争的赔偿,予以拆走付赔的。但由于后来出现的冷战局势,使美国占领当局改变了这个计划,结果,实际拆走用于战争赔偿的机器设备,仅只有原计划的 7 %,当时价值仅约 1.6 亿美元。再如,迫于美国的淫威,其他国家对日本的战争赔偿也是比原计划大幅度的减少。


麦克阿瑟在日本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其原有的基础和自身的因素外,其有利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美国的扶持政策,是非常的重要原因。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中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其含义是日本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