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一块土,一朵花,一朵草,一块瓦砾,一些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物,组建成了一座宏观的建筑,一声话语,一声鸟叫,一声咳嗽,一声叹息,整个建筑中开始充满人的气息,它“活”了起来,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人们将它称之为“家”。
它是温馨的代名词,是欢乐的代名词,是一代代家长用尽心血所构造出来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亦或是新鲜血液的成长,它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变了模样,它成为了束缚自由的牢笼,成了通往地狱的死亡之路,它是年轻一代想要打倒而获得自由的枷锁,这就是高公馆。
新鲜血液虽不满旧族法制,但仍心存“敬畏”,而鸣凤的惨死,却使觉慧丧失了对整个家族的信心,他像一只无时无刻都想要脱离牢笼的小鸟,而觉新对整个家族的“作揖主义”则更让他透不过气来,但觉民对于高老太公的反抗则给觉慧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而这却给高老太公带来致命的打击,因为他在家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打击,而他一直最引以为傲的五儿子---克民,作为最遵守孔孟礼教之人,竟然私自在外包养“小三”,这相继发生的一切一切,无一不成为压死高老太公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人之将死,高老太公最终看透了整个大家族的结局,但却无法更改它即将走过的轨迹。
随着高老太公的去世以及觉慧的远走,整个大家族的重担落到了克明的身上,成为一家之长,使得克明更为重视整个家族的“颜面”,觉慧的远走让他觉得整个家族因此而蒙羞,觉民的逃婚更让他感觉有愧于冯老太爷,有愧于宗族礼教,因此他决定让自己的女儿——淑英与至交好友之子结婚,即使受到了张太太和女儿的反对,他依然认为未来女婿是最“合适”之人选,因此淑英的远走更让他感觉自己的“家长”权威受到了巨大冲击,紧接着,家中频繁发生的一系列“包妓女,闹小旦,吃鸦片,按丫头,跳井”等事件,整个家族让人感觉密不透风,一群自称为最守礼教之人,对于生命的流逝,却丝毫不曾感到愧疚,只有在丧失珍贵之人时,方才明白以往之过错。
高公馆居住的所有人以及与之发生关联的人,我们,作为旁观者,会觉得一切都是封建礼教所造成的悲剧,但同时我想问,鸣凤的惨死真的是迫于礼教吗?梅表姐是因为不曾和觉新结婚才导致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吗?瑞珏是因为“冲”了祖父而难产吗?淑芬是因为受不了父母整日的争吵而自杀吗…,这些事件,我不能完全否认,但无法赞成,首先,鸣凤之所以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成为冯老太爷的妾,因为她和觉慧的约定,让她觉得自己“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瑞钰难产跟产妇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关联,因为她在怀孕期间较少得到丈夫的关心,而淑芬则是受到母亲对于小脚的喜爱而被迫缠足,这些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一种选择,很多人认为是礼教所导致。
那么我想问,一个大家族的内斗仅存在于以往社会吗?孕妇的悲观情绪也只发生在以前吗?丈夫因为长辈而委屈妻子仅存在于以往吗?为了爱情而改变自己的女孩也只是从前吗?虽然时代在进步,可很多人的思想并未因此而产生巨大改变,依然有女孩为了迎合社会审美而“改变自己”,依然有女孩立志成为“家庭主妇”,依然有人因长辈的不合理要求而委屈自己或他人,依然有“豪门贵族”因为各种纠纷而失去亲情,我并没有要批判的意思,我只想问“当你做出改变的时候,你开心吗”?淑芬对母亲的妥协使得自己因为小脚而备受心里折磨,瑞钰对丈夫的妥协使得自己在悲痛中离开人世,觉新对家族的妥协使得人生再无阳光,沈氏对丈夫的妥协使得婚姻再无幸福,而觉慧,淑芬,觉民的不妥协使得他们相信秋天虽已到来,可春天终会来临。
我想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可以否定妥协不快乐,就如克安一般,他始终活在他自己快乐的生活中,也没有人可以肯定妥协快乐,就如觉新一般,他一直活在各种折磨的梦魇中,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同的人,不同阶段,不同态度,只要你觉得开心,只要你觉得正确,即使旁人否定,那又如何,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又何必将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