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你的生活,你的择友观在看完这些文字后的变化,还有在这个原则下,还能留存下来的朋友。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回头看看我对朋友、友情的定义,其实背后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晰的过程:
依附
独立
共生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说到朋友,我其实很惭愧,因为我并不是那种主动联系朋友,维护朋友关系的人。
从小到大,我的好朋友们被我留在了那些特定的阶段里,偶尔在不同城市出现,会联系见面,但我的确还没有做到笑来老师说的主动联系朋友,和朋友一起升级观念。
我的老朋友基本来自于同学。加入图乐园以后慢慢认识很多新朋友。新朋友大多因为养育孩子,成长自己而相识。
对于朋友我总保持着一定距离,我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想这是源于我小学阶段所感受到的背叛与孤独。那时我几乎没有朋友,班上5个女同学,常常分成三伙。我经常一个人一伙,形单影只,偶尔因其他团伙内部分裂,拉拢我的人也只是把我当成报复的工具,不久我就会被抛弃。这样的桥段充满了整个小学阶段,尽管我看透了这游戏的恶毒,可是却抵不住一个人的孤单,那时我对朋友多少有些怀疑,莫名其妙,某一天我就又回到形单影只。
再后来,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我一路上学,因为学习好,我开始有朋友了,因为性格开朗,我的朋友渐渐多起来。初中时相互鼓励,互相支持,一同考入高中的朋友;高中时常常叮咛,照顾有加的二哥,五哥;黑脸拒绝所有前来找我玩,禁止我出去,管我学习的战友,朋友们都说她更像我妈;互相理解,相互鼓励的好友,为她我当过唯一一次伴娘;大学时无所不聊的闺蜜,相约毕业后在一处安家,比邻而居;大学时因为老乡聚会,运动队,学生会以及协会组织也结交过很多朋友,来去匆匆,留下来的并不多。这和我不主动和朋友们保持联系有很大的关系。
工作以后,与家乡远隔2000多公里,与我的朋友们也远隔千山万水了。每年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可我却越来越不愿意聚会,我曾以为打败友谊的是距离,如今我知道不舒服的感觉来自于和老朋友们只能谈过去,无法分享当下和未来。我也因不愿伤害朋友的自尊而选择不说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情况。了解了这一点,我清楚地知道相见不如怀念!
如今和我同在上海的是研究生的宿舍好友,我们的友谊是在一起占座,一起跑步,一起排队买饭细碎的生活中逐渐加深的,她慢性子,温暖,包容。我急脾气,雷厉风行。她如今升级为俩娃妈,我们一起买房,换房,生儿育女,交流认知,偶尔问候,见面,我们也会聊过去,可是因为当下的同频和链接,让过去不再只是过去,也是我们通向未来的彩带。
微博时代,认识周洋,加入图乐园,认识更多理念一致的家长。一群人每周见面,活动,学习,成长,链接多,欢乐多。
图乐园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快速成长,不断进步,超越自己。朋友是我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彼此,能够一同成长的人。
科技时代,找到老同学是件容易的事,同学间问候一键直达。许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朋友走着走着又回来了。我的大学班长从深圳腾讯跳槽到杭州阿里巴巴,因为看到彼此在不同领域的努力,我们重又开始联系。更多时候谈理想谈未来。我也和他分享我刷新的朋友概念,这是他也认同的概念。刷新朋友的概念以后,会觉得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交流起来更愉悦,如果恰巧还能是老朋友,那就太幸运了。
图乐园读书会看到那么多优秀而且努力的人,让我觉得好幸福,我愿意和优秀的人同行,和努力的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