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铸丰碑:长征胜利的壮阔史诗与时代回响 文/王红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长征是一段气壮山河的远征。三大主力红军跨越万水千山的会师,不仅定格了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瞬间,更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一、万里赴戎机:三大主力的会师征程

1. 红一方面军:陕北高原的先行火种

        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的秋风吹散了征尘。历经湘江血战、四渡赤水、翻越雪山等无数生死考验的红一方面军,拖着疲惫却坚毅的步伐抵达这里。这支出发时八万余人的队伍,虽只剩三万余兵力,却带着二万五千里征程的磨砺,与陕北红军紧紧相拥。正是这次会师,为风雨飘摇中的革命埋下了希望的火种,搭建起三大主力会师的最初支点。

2. 甘孜会师:两大主力的北上集结

          一年后的四川甘孜,草原的绿意中迎来了历史性的会面。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由红二、红六军团合编而成)与红四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此时的红军将士,有的还穿着单薄的衣衫,有的带着行军作战的伤痕,但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迅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短暂休整后,两支队伍并肩踏上北上之路,朝着陕甘苏区的方向坚定前行,将革命的火种进一步汇聚。

3. 会宁聚首:长征胜利的历史定格

        1936年10月的甘肃会宁,成为全民族铭记的地点。红一方面军与跋涉而来的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三面红旗在古城上空同时飘扬,欢呼声、口号声震撼天地。从吴起镇的初聚到会宁的团圆,红军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跨越万里的集结。这一刻,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全面胜利结束,也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

二、丰碑立山河:会师的深远历史作用

1. 军事存续:革命力量的生死守护

      会师之前,红军始终处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中,湘江一战更是付出了兵力锐减的惨重代价。三大主力的成功会合,彻底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将最核心的军事力量完整保留下来。这支经过长征洗礼的队伍,后来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流砥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筑牢了军事根基。

2. 政治转折:正确航向的重新确立

      长征的历程,也是纠正错误、寻找真理的过程。湘江战役的血教训,让全党认清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遵义会议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三大主力会师后,陕甘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成为中国革命新的战略支点,使革命事业终于摆脱了被动局面,走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3. 精神凝聚:民族斗志的极大提振

      会师本身就是对红军精神的最好诠释。从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绝唱,到陈树湘绞肠明志的壮烈,无数先烈用生命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这种精神不仅凝聚了全军意志,更像一道光穿透黑暗,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与革命信心,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转折点。

三、精神照未来:会师留给今天的启示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从遵义会议的决策到三大主力的协同行动,每一步胜利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指挥。正如长征中红军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旗帜前行,今天的我们更需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才能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不偏航、不迷向。

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

      三大主力虽转战各地,却始终心向一处、目标一致,最终实现胜利会师。这启示我们,面对复杂挑战时,唯有像长征中的红军那样凝聚各方力量、密切配合,才能攻克难关、达成目标。

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底色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以草根树皮充饥,在雪山草地中跋涉,靠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新时代的征程同样布满荆棘,唯有传承这份信仰的力量,以顽强意志应对风险考验,才能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会宁的会师早已定格成历史,但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那些穿越风雨的足迹、凝聚力量的瞬间,终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永恒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