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胆小该怎么引导?他们为孩子的胆小头疼,千方百计锻炼孩子的胆量却收效甚微,在改变孩子之前,我们得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胆小,孩子是天生胆小吗?还是由于后天的原因?成人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导致?
胆小的孩子有几种类型:
不敢冒险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谨小慎微,害怕未知的事情,不敢尝试新的东西,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大型玩具。
怯于交往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在家里话还比较多,到了外面就“金口难开”了,更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如有不熟悉的人和他打招呼,他可能理都不理别人,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很希望和同伴接触的,通常能和同伴们一起玩,但就是不肯说话。
萎缩孤僻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也不敢尝试新事物,,对未知的人和事都非常排斥,不合群,内心不快乐,通常在他们脸上看不到笑容。
以上只不过是说了几个胆小孩子的类型,事实上,这些孩子的胆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天生胆小,而是由于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过于限制
比如在户外玩时,孩子喜欢到沟里、斜坡、石头上去玩,大多数家长会找各种理由拒绝,如:那里危险……很脏……会摔跤等。家长会限制孩子做一切孩子想做的事。孩子想玩沙,家长说“沙子会弄到你的眼睛里面”;孩子想闻闻花坛里的花香,家长大喊“别靠近!会刺到你的”;孩子想收拾碗筷,家长就说“别动,别摔碎了”等等。
这些限制实际上在暗示孩子处处有危险,所以孩子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有危险,不敢去尝试。
过度保护
家长非常紧张孩子的安危,不敢让孩子做出任何一点冒险的行为。不敢让孩子荡秋千荡得太高,稍稍高一点就大喊“低一点、会摔跤”;不敢让孩子爬攀爬架,怕摔着。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异常脆弱,经不得一点风雨,不敢与外界接触。
没有安全感
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外婆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对孩子吼,孩子心里充满恐惧和压抑。另外家庭不和,经常变换带养人和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使孩子产生恐惧感,从而变的胆小。
与外界接触少
孩子的生活范围太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都比较少,由于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少,孩子怯于与人交往。
受家长尤其是主要带养人的影响
如果家长性格内向,比较被动,不主动与人交往,孩子潜移默化会受到影响。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胆小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差,缺乏探索精神,并且自信心不足,尤其是萎缩孤僻型的孩子,内心很不快乐,有一定的心理偏差,应该影响引起家长重视。
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呢
首先,家长得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过度限制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他在探索世界,应该鼓励孩子探索。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不要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简单粗暴,更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不要当着孩子吵架,家长更不要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抽时间给孩子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安全感建立的比较好的孩子,大都乐观自信,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比如碰到不认识的小朋友,鼓励孩子过去打招呼,扩大孩子的视野,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外界。
最后,给孩子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更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孩子的胆小,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应该忽略掉“胆小”这一缺点,抓住孩子某一次细微的改变,及时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