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个传奇,被奉为读书圭臬,记得12年便买了。
开始啃时就一个感觉,怎么那么晦涩,看不进去就丢下了,后来书也不知去哪了。
上周无意间看到姐姐也买了一本,于是翻了翻,这一翻便入坑。
写得真棒,从没有看见谁把读书这个事当个研究对象,用各种放大镜、工具刀一阵倒腾、解剖,分丝析缕般娓娓道来。
译者是台湾作家郝名义,之前看过他的一本《越读者》(目前只有台版,感兴趣同学可以去某宝),分享他对读书的理解和看法,也不错,他对不同类型书籍的观点隽美得让我感动。
小说是用30万字的故事描述来阐述一个30个字的道理。
小说是需要赴约的,而诗是与你邂逅的,在拥挤的人堆里,蓦然有泫然欲泣之感;
文字是单位面积里浓缩意象最高的媒体,诗就是单位字数里浓缩意象最高的文字;
对于读书,中国古往今来,呈现截然相反观点。
有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臭老九”、“书呆子”,也有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能否认,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达、各种信息爆炸的当下,阅读是你接受新资讯、新思想、拓宽认知边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学习途径很多,混社会、专家沟通、朋友取经、网络上各种免费/付费的音频/视频等,但我一直认为,这种零碎的、你不知道在哪个时空里会被那么一句话所震撼的触发,只是帮我们在认知这扇纱窗上戳了一个小洞,你被那么一句话、一个思想所吸引、所鼓舞,通过小洞去窥探里面那个未知的世界,引领你推开窗户,爬进了屋内,在那里邂逅数不尽的美好与心动,而后面这一系列的动作,得靠你自己深入而广泛的学习、思考,而系统化的阅读是一个好方法。
通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两位联合作者,对“4”这个数字特别感兴趣,深觉这两位一定是认知科学的行家,人的工作记忆一般能处理4个组块,再多信息就过载。
他们把读书方法分成四种: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提出检视阅读的2个阶段,分析阅读的3个阶段、15个规则,主题阅读的2个阶段,7个步骤。
再具体的内容就不剧透了,等着大家自己与两位作者赴约,站在门口的赞美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