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午饭听见讨论:微信收藏夹里的东西怎么整理分类呢,好像多了一个标题的功能,但是整理好了怎么导出呢?
问到我的时候我正嚼着一根西洋菜。
等我咽下去时大家都齐刷刷用目光等我,但是似乎令人失望的是:“收藏功能我没用过”我说。
东西之于我,是要来用的,怎么好使怎么用;不好使就扔掉并积累一次败家失策的经验。
所以我没有花几千块买珍藏本的习惯,我的书都是随手折叠随手画画,甚至碰巧接了个电话就记一下要点什么的。
我也没有开辟出一个专属衣帽间去供奉奢侈品,基本都是看着能搭配就穿出去,必要的时候还得给我遮风挡雨。顺便说起,其实奢侈品的设计,很多都不好看呀!
于是对文章啥的,更没有收藏的爱好。看见好的,要不然就读通读懂记住,有时候读到一半有别的事也就随手关掉有缘再见。
笔记也一样,不收藏,写完一本就当废品给阿姨存起来好论斤卖出去。
毕竟自我观察了几十年,我也从来不会因为文章没读完从头翻出来在读一次;也没有因为笔记做的好精辟偶尔拿起来啃啃反刍一下。如果当下我不愿意做,或做不来,或没搞懂,往后也很少会有时间去重来。
我认为东西是为人所用的,不是引领人思绪万千的。我相信错过是必然的,明天还有更重要的事。
收藏东西是基于什么呢?是“多”、有余。一个是现在用不上可能以后用得上;还有就是现在这些方法可能不管用,收藏其他的方法等用得上的时候不用去找。
也正因为多,我会嫌弃而放弃收藏。多是繁琐的开始,繁琐就意味着时间成本高。收的时候要分类,有时候忘记分类又得找个时间特地分类,等分好类了某天找起来依然忘记关键词是什么搜不到。加上现在标题党多,想找的东西根本联想不出原来的标题是个什么鬼。
话说回来,假设收了一百篇文章,从收藏到真的要搜索的时间跨度是多久?用年为单位吧?还是从来没用过?
我真的是没有动力去为一次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不停地花时间为它做没针对性的准备。
前些年很流行关于整理房子清减无用和少用物品的书籍,作者的观点是通过日常对书啊衣服啊人际关系啊等的整理和简化动作,来引起潜意识对自身头脑困惑的自我解放。
想必是有用的。
问题是,一边清理一边又开始囤积,是因为心结太重潜意识不答应清理它还是心结太多潜意识无能为力呢?于是又借助囤积和收藏物品的动作,来保护自己内心的混乱?
讨论到这里,我就忍不住问大家:你们都收藏的什么呢?
我脑袋凑过去看最早发起这个话题的妹子的手机,刷屏的基本有两类:情感话题、瑜伽修身。
我又不理解了“这么多瑜伽练习,怎么做得来?”
“没有啊,就是有时候觉得哪儿肥了就找出来做做啊”
“你前几个月不是下班就去练瑜伽吗?直接问老师怎么局部瘦啊”
“不去了,好远啊。不顺路。”
看来我的逻辑里还少了“如果收藏有用,用得完吗?”这项。
在懒癌比感冒高发的年代里,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能行动,一个适用的方法就够了;如果你能持续,一套方法就会有效。如果你只是想想,收藏一千条链接也是白搭。
方法在收藏夹里的作用只有两大类:有用,没用。
有用。你得用才知道吧?那么用了一段时间无论你发现管用还是不管用,你也肯定记住它了,所以收藏干嘛?
没用。还是得亲测才得到这个结果吧?结果是没用,收藏它干嘛?
同理可证,一个要减肥的人总在研究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哪个更适合减掉拜拜肉,是瘦不下来的。哪天这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每天跑两圈,花上述研究运动的同样时间,没瘦下来也收获了多一点健康。
东西的使命应该是为人所用吧,花时间藏东西和分门别类上,还不如试试它,毕竟不是历史文物整理员。这跟你不会藏着一只钨丝断了的灯泡,会直接扔掉换新的继续照亮房间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