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已完成精读的第十三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迄今其系列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心灵书籍。 此书是我精读过的系列书籍中感觉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本篇读书有感文字较长有4万多字,由于简书篇幅限制因此拆分为三个部分,此篇为第二部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阅读,相信读完以后可以让你顿悟当前所遇到的某些问题。
这天工作不多,若菱拨打了老人给的另一个电话,对方是位女士,一听是老人介绍的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约下了见面时间。
晚上下班,若菱提早走了一会儿,循址找到了这栋隐遁在香山之间的房子。若菱没想到开门的竟然是昔日的体坛健将,当年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位女主人看着发呆的若菱微微一笑,热情地邀请她进屋。
若菱略带紧张地跟着她,用余光扫视屋里的陈设,昔日的奖杯被低调地放在陈列架上,靠窗的一角放着一架跑步机,简约的装修风格让人很舒服。再看女主人的身材,虽然已年过半百,却保持得很好,最难得的是身上自然散发的活力。
两人坐定,女主人关切地询问老人的状况,若菱说一切都好。说到身体,女主人开始讲起她的过往。多年前,由于事业和婚姻的双重压力,加之对身体疏于管理,身材便开始走样,变得虎背熊腰,不但整个人浮肿难看,健康也发出红色预警。若菱看着眼前这个高挑健美、自信洒脱的女人,不敢相信她曾经历过这些。
后来女主人就遇见了老人,他教会她很多,最重要的是让她学会如何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她说:“这很可笑,我是个运动员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了解过自己的身体,只是把它当作工具。我以为我就是我的身体,但其实只是小我认同了它,却并没有发生真正的联结。多亏了老人,他告诉我一些与身体发生联结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摸索中我找到了一项自己非常喜欢的,也对身体有很大帮助的运动——健走。”
“健走?这不就是你的老本行吗?”若菱觉得诧异。
“是的,可是我当初并没有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也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项运动。后来我发现,锻炼双腿肌肉是预防体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好的运动。”女主人眉飞色舞地讲着。
说罢,她就拉着若菱上跑步机教她动作,告诉她如何呼吸以及调整步伐,教她放空自己的思想,把专注力放在腿上,达到一种步行禅的冥想。女主人表示也就是半年的时间,她就瘦了四十斤,整个人神清气爽,负面情绪自动消除,心态也变得平和许多。
她们又说到如今的现代生活,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奔波,年轻的时候拿身体换钱,老的时候拿钱却不一定能换来健康。若菱也觉得每天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放更多的觉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和身体发生更多的联结。
女主人还提到一个老人曾教导过的点: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自己的身体。比如,在与人交谈时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语言,眉头有没有紧皱,肩膀会不会因为紧张而高耸,胃会不会因焦虑而打结,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应该多注意身体的感觉,学会安抚它们,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疾病。当然这和运动是不一样的,运动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地觉察自己的身体,而平时就留一部分精力关注身体就可以了。像是开会时想一下那一刻自己的坐姿是什么样的?臀部和椅子接触的感觉是什么?以及身体的哪一部分是紧绷的?并试着去调整它。如此训练就会更容易体验到活在当下的感觉。
也就是说,让意识里带入更多的觉知。想想平时我们的眼睛,虽然拥有很广阔的视野,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只聚集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忽略聚焦范围以外的世界。平时运动,除了动作之外,我们还要呼吸,去适应和感知周围的世界,而这运动以外的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如果能够多留意身体的感知,去主动把握这些感知不就可以扩大那5%的意识,也就是老人说的把潜意识的一部分转变成意识了。
若菱简直听得入迷。
天渐渐暗了下来,虽然相谈甚欢,若菱也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离开。
若菱怅然若失地来到小屋,见过老人的两个名人学生后她不自觉地自卑起来,老人则宽慰她不要放在心上,名人只是他们的一个身份而已。
老人在同心圆上加了“连结”(同“联结”)两个字试图开始今天的讲话,可是刚和志明吵过架的若菱却怎么也听不进去。老人一询问,若菱像倒垃圾一样把对志明的不满一泄而出。
原来自从若菱开始跟着老人学习,生活中开始愈发注重健康和养生后自然就会看不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几乎不锻炼的志明,于是她总想着去纠正志明。志明不但不听反而严厉地训斥了她,若菱怎么能忍受。
“我还不是为了他好,他怎么一点都不能理解我……”越说越委屈的若菱哭了很久才平复下来。
“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老人等若菱发泄完后慢慢地引导她思考这件事情。“天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你为什么要去干涉志明的事呢?难道只是因为爱?即便关心志明是真心为他的健康着想,那又何尝不是因为你自己的恐惧——失去伴侣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呢?这样看来,夫妻之间很多事情到底是为了对方还是为了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让你去管亲近的人,而是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即使是为了对方好,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更不要在背后预设一个结果,否则你就会一天到晚只想着介入他人的领域,管别人的事而最终荒废了自己。”
若菱觉得老人说得有道理,可是她又想到了志明,忍不住抱怨道:“那我怎么能看着我的伴侣慢性自杀呢?”
老人笑了笑说:“你觉得志明生活习惯不好,想去改变他,那就自己先努力做好,让他看到你的改变,并产生好奇想要知道你发生改变的原因,甚至也会想着和你一起做。这样是不是比你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更有效果呢?”若菱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有时候对亲人的过分担心也是一种不负责的加害行为!”
“加害?”若菱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你想,假如一个母亲,她的孩子要和朋友出去游玩,母亲试图阻止这一危险性行为,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便开始耳提面命式地唠叨。你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你说这个母亲在孩子出门前给了他什么能量?”老人解释道。
“当然是负面能量!”
“是的。”老人点了点头,“母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无法承受一丁点失去儿子的风险,于是便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这难道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吗?即便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需要给予提醒,也应该把这种出于关心的本意以爱的方式表达出来,放下小我的执着心,给他们最自然的能量传递,而不是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若菱还是有点担心:“如果孩子真出了事,父母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给予足够的警告或阻止而感到愧疚吗?”
“这便是老天的事。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不是由母亲的保护程度决定的。”
“是啊,谁敢和天抗争……”若菱喃喃自语。
“也不一定啊,生活中人们常常和老天争辩抗衡而不自知。就像因为交通堵塞而耽误约会时的抱怨和愤懑。所以呢,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一个冬日下雨的傍晚,气压低沉惹得人愈发烦闷。若菱一下班便匆匆忙忙地往大学同学聚会的餐厅赶,志明因为太忙没有一起来。她一进门便看见李建新,其实上次两人一起吃过晚餐后又陆续喝了几次咖啡,每次都聊得很开心。若菱很高兴能遇到这样一个知己,每次都会把老人讲给她的东西分享给他。只是李建新一直以为这些见解是若菱自己多年修炼出来的,对她愈发地佩服,这让若菱有点心虚。同时若菱也一直告诫自己把握好分寸,毕竟自己是有夫之妇,李建新在美国离了婚,两人的关系更要划分清楚才好。
若菱一边和同学们打招呼一边四寻合适的位置,“若菱,过来坐啊!”若菱大学最好的同学露露招呼她坐到旁边,若菱暗舒一口气想着终于可以绕过李建新了。露露是若菱儿时的邻居,又是小学、初中、大学的同班同学,算是她曾经最亲密的朋友了。
同学聚会,话题不外是工作和家庭。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我有一个好工作,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创业很成功,我生活品质好……俨然一场小我增长秀。以往总是积极投入话题的若菱,今晚默然地成为旁观者。
一直心不在焉的露露在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宣布:“我离婚了!”众人哗然。露露的老公是她大学时的异系学长,当时对露露那叫一个宠爱,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新好男人,谁也没有想到第一对离婚的会是他们。
借着酒劲儿露露开始宣泄自己的情绪:“混账东西,当年如果不是我,哪个公司会要他,什么都不会,如果不是我在后面撑着,事业能做这么大?现在好了,一有钱就变心,看上年轻漂亮的小姐,就弃糟糠之妻于不顾了……”众人安慰,露露依旧咒骂不停。她强大的负面情绪影响着在座的每个人,现场气氛陷入莫名的尴尬。没办法的若菱只能在旁边不停地好言劝解,这才使她慢慢平静下来。一向爱闹爱笑的班长席原进赶紧借机转移话题,气氛终于缓和过来。
露露虽然不再大嚷大叫但并不能停止自己的抱怨,拉着若菱说个没完,一句话从头到尾都是对方的错。若菱看着眼前一脸愁容的露露,想起之前的那部电影里提到的“胜肽”,而露露的胜肽大概就是喜欢扮演受害者吧。若菱又想起小学时,露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的父母离婚了,我跟外公外婆住!”这是若菱所不敢的,她害怕别人知道她的事。露露的这招很管用,每次考试没考好、功课没做完、犯错误,老师都会看在她是“没爹没妈的孩子”分上宽容她,所以她早已经习惯了“受害者”这个角色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同理她的细胞也已经习惯了吃“都是别人害的”这种胜肽。若菱觉得这太可怕了,说到底这些外在的事情都是自己创造的,先是对胜肽的需求,然后我们大脑在选择有限信息时就会自动过滤信息制造各种符合我们细胞需要的思想,这些能量的波动会吸引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人事物过来,于是……
这次的同学聚会让若菱很不舒服,可能是因为对能量越来越敏感,一次吸收了这么多负面能量一时还无法消化。回到家中,志明还没有回来。若菱拿出老人推荐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读到了老人让她抄写的那段: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读完之后,虽然她还是似懂非懂,但是觉得心情舒畅了很多,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若菱又来到小屋,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格外沉默。
她觉得这段时间的探索像是坐云霄飞车,由开始的刺激、兴奋到现在跌入低潮的沉重。她突然意识到认识自己,了解个人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个全然欢愉的旅程。深入自己的内在,就像是摸入一个不知深浅且全然黑暗的洞,若菱也不知道自己敢走多深。
老人拍手提高音量,调节凝重的气氛,“今天我们就再进一圈,谈谈情绪!”老人在墙上画了一个人形图,然后问若菱:“什么负面情绪最困扰你?”
“愤怒,悲伤,焦虑,恐惧……”
老人开始在人形图上做标记,在胃部写上“愤怒”,将“悲伤”写在肺部,“焦虑”写在喉咙……其实这些负面情绪都是能量,特别是对孩子。一些天生的恐惧、愤怒和悲伤都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它能来就会走。最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身上这种自然流动性的不良态度。
情绪障碍
这让若菱回想起一些儿时的场景。大概是四岁那年的某个周末,妈妈答应来外婆家接小若菱出去玩,小小的她在窗前守了一整天,直到天黑了妈妈还是没有出现。她就站在那儿一直哭一直哭,外婆哄啊哄哄啊哄,若菱却哭得越来越凶,失去耐心的外婆狠狠地打了她。伤心的若菱,感觉像被抛弃、被欺骗了一样!再次想起这件事,当时的恐惧情绪又再次迸发出来。
老人用手指点了一下若菱的额头帮忙平复她的情绪,这一举动又让她想起小时候的另一个场景。那天妈妈接她回家住,若菱想着终于可以和妈妈待在一起啦,没想到却被要求早早地睡觉。若菱不敢一个人睡可妈妈又不许开灯,黑漆漆的屋子把她吓得全身发抖,战战兢兢地向妈妈求救。和男朋友在客厅看电视的妈妈不耐烦地斥责道:“怕什么?都8岁了还不敢一个人睡?没有一点勇气,亏你还是我的女儿!”这话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在若菱心头。
“回来吧!孩子。”老人温柔地呼唤深陷痛苦回忆之中的若菱。
若菱缓缓地从潜意识中苏醒,这感觉恍若隔世。
老人一边安抚若菱一边说:“这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像是被卡住一般长久地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有一个别称——‘痛苦之身’”。
若菱看着老人的人形图,惊讶自己身上竟然集聚了这么多痛苦的能量,想想一直以来,好像真的没有人给过她情绪上的关怀,对待她情绪的处理方式不是想着立刻消除就是打压,无论哪一种,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和接受过。所以,它们自然也就从来没有离开。
老人看着若菱,心疼地说:“所以你以后做了母亲,一定要给孩子情绪上的无限支持和认同啊。”
“孩子?我会有孩子吗?还有这样难道不会宠坏孩子吗?”若菱又难过起来。
“你会有孩子的。”老人笑了笑,继续说,“这个痛苦之身是我们身体内的一个能量场,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不喂养,它就会自己制造事端产生维生的情绪。这其实说的还是胜肽需求,只是它需要不同的胜肽来滋养。”
“那我最主要的胜肽需求是什么呢?”若菱问。
“你很快就会知道了。”老人没有直面回答。
离开后,若菱循址去找老人的另外一个学生,这是西城区一个杂乱的街道,到了以后她才知道要找的人是一个面摊老板娘。老板娘以为她是来吃面的客人,热情地招呼她。若菱说自己是老人介绍来的,还没等她说完老板娘就放下手中的活儿热切地问:“老人好吗?”
若菱礼貌地回复说“一切都好。”
老板娘扯着嗓子喊儿子壮壮接摊,然后拉着若菱进屋。一个清秀的年轻人迅速从屋里出来,开始招呼客人,若菱连连称赞老板娘的孩子乖巧听话。
说到孩子,老板娘忍不住提起老人对自己的帮助。老板娘的前夫脾气差,爱喝酒,醉酒后便打人。那时候她还没有什么谋生手段,想带着孩子离开又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就带着去孩子自杀,恰巧就碰见了老人。老人很神奇,知道她的情况,并一直劝慰她,帮她梳理这一切不幸的缘由。原来老板娘把所有的亲密关系模式都想象成自己父母的那种,所以便在无意识中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父亲一样的男人。小时候老板娘总是想要救自己的父亲,但是无能为力,于是就找了一个和自己父亲一样的男人去完成自己救赎的欲望。后来,老人让老板娘去找他的一个学生,虽然这个学生读过大学,老公还是大学教授,但是也和她有着相似的遭遇。那个学生说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被一种叫“胜肽”的化学物质控制着,至于如何消除,那个学生给出了修行、念经、打坐、祈祷等宗教行为和瑜伽心理课程等消费途径。老板娘哪有那个时间和钱,况且她打算离婚,一个人带孩子哪有办法做那些呢?最终还是老人给了她可行有效的办法。
老人让老板娘每天抄写并念一段话: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老人说我们的遭遇是为了满足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产生的,这已经形成一种模式。面对这种事情,要做的就是看见它、接纳它,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不需要的,放下吧。这样就可以把意识的那5%扩大了。由于这种意识的扩大不是在一天完成的,所以要每天念,每天提醒自己。
当然这种情绪也会反复出现,当它出现的时候问自己:“我可不可以欢迎它?”这种问答可以在自己和情绪之间创造出一个空间让自己平静,然后继续问自己“可不可以允许它存在?”然后你就会发现允不允许它都存在了,心理的紧张情绪会慢慢地得到缓解,当自己再回答“允许”时就不会再那么害怕和排斥了。
老人还教会老板娘要宽恕,对,就是宽恕她那个酒鬼家暴的前夫。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需要完成的功课,如今快乐充实的老板娘也是她前夫帮忙塑造的,怎么能恨他呢。对于这个说法让若菱听得瞠目结舌。
老板娘之所以这么容易地接受这些方法是因为她读的书少,经历的事也不多,心思比较单纯。而那些高知人群自然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他们需要更多心灵和身体上的修炼。
其实对于孩子情绪给予全力的支持和认同这一点若菱总是担忧的,害怕会把他们宠坏。老板娘帮她解开了心结,她说:“对于孩子情绪的支持与认同只是去接纳他们的情绪,不采用暴力的方式阻止,这和要求他们遵守行为规范没有冲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能来就会走,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情绪,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只需要给予孩子无限的爱与支持就够了,而不是采用转移的方式帮助他们逃避,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直面负面情绪的勇气,从而采用消极的方式逃避,抽烟、吸毒、工作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当然更不能压制情绪,这样造成的伤害更大。”
老板娘的一席话听得若菱很是佩服,更加觉得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不可避免性,今天我们将会在阅读中更进一步地和情绪做深层对话,在情绪的释放中学会自我疗愈,同时也会接触到每天左右自己的思想,探寻它们形成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健康检查”,看一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负重前行”。
思考:
对于婚内出轨这件事你怎么看?你是不是也是心疼马伊琍,心疼王宝强,心疼佟丽娅,心疼谢杏芳大军中的一员,面对同样的爱人出轨事件,思考一下这几位公众人物发泄情绪和处理事件的方式有怎样的异同?如果你的爱人出轨,你成为被周围人心疼的对象时你又会怎么面对这件事情,怎么处理自己极度复杂的情绪?
想一下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把他们列在一张纸上,挑选出那些从小到大一直跟随着自己的评价,例如:你是一个乖巧的女孩。面对这个评价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完全没有叛逆的一面,生活中有没有那么几个瞬间特别想反抗,想做叛逆的事情,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酷女孩?如果有,你觉得哪个才是真实的你?你觉得是自己生来乖巧还是“乖巧”这个词限定了自己?
吃过午饭回到公司,一进门若菱就觉察到气氛异常怪异。没过一会儿,老板王力就把若菱叫进他的办公室,他看着若菱犹疑了片刻说:“今年你的表现很好,考绩本该是第一名。可惜销售部经理坚持认为陈玉梅表现得比你好,而且据陈玉梅反映说你惯于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这件事情影响很不好。你知道,虽然是我们部门内部考核,但销售部的回馈也很重要,所以老总决定把第一名给陈玉梅。”
听到这话若菱气得全身发抖,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视为好友的陈玉梅会在背后算计自己。王力看着脸色苍白的若菱也很无奈,只能安慰说知道她一直很努力,今年先暂时委屈一下。若菱没有说话,失魂落魄地离开办公室。
若菱回到自己的办公区,看着隔壁若无其事的陈玉梅又气又恨,再也忍不住直冲到她面前质问她为什么诬陷自己。陈玉梅不但不承认,还摆出一脸无辜的样子。若菱绝望极了,是那种害怕的绝望,她没有想到人可以不择手段到这种地步,她感觉自己快要窒息,再也无法在这个地方多待一秒,于是抓起包,头也不回地离开公司。
冬日的阳光非常刺眼,突然的逃离让白天时间一向留给工作的若菱不知所措。她猛然间意识到这么多年,工作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今不仅不被老板认可,还被好友背叛、欺骗,这对于她来说打击太大了。
在街上闲逛了许久,虽然时间还早,但若菱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便想着回家好好休息。在回家的路上不知为什么若菱越靠近小区心里越不安,这不安让她害怕,于是若菱加快脚步只想赶快回家。走到小区大门时她看见志明和一位长发女子正迎面走来,她一个回闪躲进路旁的树丛中。若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躲起来,只是默默地蹲在树丛里看着志明和别的女生相挽离去的背影心如刀绞。
等他们走远,若菱木讷地跳出树丛来到保安室,这个时间点若菱的出现让管理员感到有点意外,若菱面带难色地问:“他经常带那个女人回来?”管理员目光躲闪,迟疑了一会儿说:“我……这是你们的家事,别问我。”
若菱心都要碎了,这回答完全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她没有再说一句话,失魂落魄地拖着疲软的身体回家。她疯了一般把所有房间都搜查了一遍,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现。这干净利落的手法压倒了若菱最后一根神经,她绝望地瘫倒在沙发上如同被掏空一般欲哭无泪。半睡半醒之间,若菱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回到在美国读书时居住的地方整理车库。若菱把一辆平时不怎么骑的自行车放到门口马路边上,被一个经过的陌生人看见,没有打招呼就把车推走了。若菱非常生气,忙追上他质问为什么拿走她的东西,那人倒一脸无辜地说:“是你不要的啊!”
若黎从梦中惊醒,“是你不要的啊!是你不要的啊……”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若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么奇怪的梦,睁眼看着漆黑一片的家,想起下午在办公室和小区门口发生的两件事,一股锥心之痛又涌上心头,她不停地自问:“这就是我的胜肽吗?被背叛、被欺骗!” 她想,如果听老人的话现在就写“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全意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一切还来得及吗?要怎样才能接受这一切!
若菱看着在自己身上形成的这个既定模式,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妈妈总是失约,很少如期带自己出去玩,后来她改嫁有了妹妹,若菱觉得自己彻底地被抛弃、被欺骗了!想到这,若菱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为什么都这么对我,为什么!”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若菱哭喊着不能自已。
志明推门进屋看见若菱一个人在沙发上痛哭,很惊讶,紧张地上前询问:“怎么了?被辞了?”
若菱看着眼前这个男人,这个背叛自己、欺骗自己的男人,她以为自己会歇斯底里地朝他怒吼,把自己所有的怒气委屈都发泄出来,但就在此刻,她失去了这样做的动力,她只是低泣,一句“她是谁”开门见山,平静但不留余地。
这对志明来说太突然了,他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有想到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他讪讪地说:“我同事。” 他又试图解释些什么,但看到若菱坚毅的眼神便放弃了最后的挣扎。
“你打算怎么办?”若菱知道志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就宣判了两个人的未来,她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切,但现实却逼着她必须这样做。
志明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说出“离婚”两个字。
若菱没有说话。她好像听见风筝线断开的声音,只看着风筝随着风飞啊飞啊飞,越飞越远,最终消失在云海里。
若菱带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小屋,哭丧着脸坐在老人面前。老人像安抚孩子一样在情绪上给予她支持,但是老人很清楚,要想走出来还要靠若菱自己。
过了许久,若菱猛然抬起头看着老人,坚毅地说:“我承认我从小就活在自设的人生模式里,这模式需要我经历被背叛、被欺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豢养的。可不能因为这样我就应该一直被伤害啊,最好朋友的欺骗和最亲密爱人的背叛同时发生,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啊!我活着有什么劲!有什么意思啊!”说到痛处,若菱声泪俱下不能自已。
若菱甚至想,如果没有遇见老人就好了,那样自己就可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自己全然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而如今她不但不能回击别人,还要极力克制情绪,分析自己的潜意识模式,这如同手术不用麻药一般。
若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从这痛苦的情绪中超越出来,她也不知道自己能从这场痛苦的经历中得到和失去什么。老人则劝导她: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无明的受苦,就是任由潜意识操控,同时不停地抱怨抗拒痛苦,这种受苦无法让人成长;另一种是有知觉的受苦,当痛苦向你迎面袭来,你不逃避、不拒绝也不批判,直面应对,激发出它挤压多年的最原始的能量,然后以全然的爱去接纳它、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才是帮助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那要怎么做?”听到老人的话若菱迫不及待地问。
老人让若菱闭上眼感受此刻的愤怒和怨恨,让她感受愤怒时身体反应最强烈的部位。若菱揉着肚子说是胃,老人拿了两个软和的坐垫给若菱,让她把它们当作自己恨的人,将胃中的怒气宣泄出来。若菱有些迟疑,起初只是一下一下地打,随着怒气上升,击打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骂着,声嘶力竭泪如雨下。
一阵疯狂的发泄之后,若菱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幻想的发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父母。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怨恨竟然有这么深,这让若菱竭尽疯狂。她恨啊,恨他们让自己成为没有人要的孩子,这么多年她从来不知道被父母疼爱是什么感觉!她开始更疯狂更爆烈地击打坐垫,直到她耗尽所有的力气把两个坐垫打得残破不堪才罢休。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一直提醒若菱不要抗拒和压抑愤怒的情绪,让它蕴含的能量自然地发泄出来,不要多想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经历它,以爱的方式接纳这压抑了三十多年的愤怒和悲伤。
发泄过后的若菱深吸一口气,感觉胸口舒展,胃部压迫感也渐渐消失。老人说压抑多年的情感如同黑暗的能量,唯有携爱的觉知之光才能将其驱除。但是若菱想到明天还要收拾残局,顿时觉得自己并没有从这场劫难中逃脱出来。
“臣服是你唯一的选择,这臣服不是对人,而是对本然(what is),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老人说道。若菱怎么能接受呢?老人继续说道:“事情已经发生,不接受也改变不了他们伤害你的事实,所以你现在必须要在情绪上接纳这件事情的发生。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处理这件事,如何处理你和伤害制造者的关系,原谅还是分道扬镳总要做个取舍,但无论做何选择,切记事实最大,必须臣服它。”
若菱一听到“臣服”两个字火气又蹿了起来,她怎么能任由小人践踏自己还放任不管让他得逞!
老人知道若菱不服气,劝说道:“你可以选择去和老板解释这件事情,如果他们不信,你就加倍努力,争取明年考核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把第一名给你;或者你已然看不上这个失掉公平的地方,那就挂冠而去。唯有一点要记住,任何决定都不要掺杂负面情绪。”
若菱点点头表示赞同。
“看见自己的抗拒是臣服的第一步,还要看到这抗拒的徒劳性!要把这次经历看作生活给你的一个成长机会,你有信心通过这次考验吗?”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我能行!生活给了我一个伤口,我要做的不是在上面撒盐,而是努力自愈,以获得平复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灵。”若菱坚定地说。
若菱做好了心理建设大步走进办公室,同事们齐刷刷地看着她,那目光有鼓励、有同情,更有幸灾乐祸,可是现在不管是什么她都没有心情理会。若菱看着隔壁假装没有看见自己的陈玉梅,决定采纳老人的意见:对已然发生的事件臣服——接纳被好友出卖这一事实,同时决定从此和陈玉梅保持距离。
但是若菱很清楚自己做不到面摊老板娘原谅自己丈夫那样,她无法感谢这个给她“功课”的陈玉梅。但想到陈玉梅一心想攀升,甚至到了不惜牺牲好友的地步,若菱突然替她感到悲哀,甚至有点可怜她。想想为了能静下心解决志明“出轨”这件事,她也不打算再和陈玉梅计较了。对于志明,若菱很清楚“一哭、二闹、三上吊”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她需要冷静,同时她也想明白了志明“出轨”这件事触及自己的几个痛点:
第一,自我否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因为自己不好才会促使他另寻他人。
第二,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望和对变动的恐惧。
第三,时间将爱人变成亲人,突然割舍谈何容易呢?
若菱知道一味地自我责备、自我否定是因为自己和真我分离,但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的她,并不能因此而减少内心受到的伤害。若菱很清楚这些负面思想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但就是无法遏制。
老人说过浴火重生的凤凰才更有生命力,若菱只是对自己婚姻的认同度太高了,如今虽然全面溃败,但是也让她重新找到了立足点,这会让她更坚强、更自信。另外,老人还保证: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被包装的礼物,包装丑点不要紧,只要有耐心和勇气就会得到里面最珍贵的礼物。
对于老人的这些说法若菱并不乐观,但她信老人,愿意等待美好的事情发生。
“李经理,老板找。”同事通知她说。
这个时候叫自己能有什么事?若菱在心里不停地犯嘀咕。难道是因为考绩?
王力坚定地看着坐在对面的若菱说:“我觉得考绩第一名不给你很不公平,于是昨天又向老总替你争取了一下,他同意今年我们部门有两个第一名,毕竟我们销售部人多,今年又推出那么多新产品,这么辛苦应该有这样的奖励。”
“谢谢!”若菱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泪水还是忍不住在眼眶打转。
王力很是欣慰,不断地鼓励若菱不要受到打击就气馁,要好好加油才行。
若菱怕自己再待下去会失态,于是快步离开王力的办公室,跑到洗手间大哭一场。王力的话让若菱投射到自己的事业和婚姻,她不停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亲爱的,千万别气馁!”待情绪平复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区,若菱想起早上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大家当时已经知道我也是第一名这件事,所以我解读的带有“同情、鼓励、幸灾乐祸”的目光都是自己预设的,其实并不是事实。若菱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头脑的欺骗性,它只会看到它想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收到的信息,而并不关心事实是什么!
下班回家志明已经回来了,若菱轻声询问:“吃饭了吗?”
志明连忙说:“吃过了。”
若菱心头一阵发紧,是和她一起吃的?但她忍住了没有问出口,自己到厨房随便弄了点吃的。
若菱的冷静让志明有点心慌,他知道以若菱的性格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她一反常态的表现让志明愈发地琢磨不透。其实若菱此刻心中并没有想到下一步该怎么走,只好先隐忍着。志明开始有意回避若菱,从那天以后他一直睡在客房。今天吃过饭,若菱早早地上床睡觉,她在心中期盼着志明,一整个晚上她听着志明的活动声,洗澡的淋浴声,渴望着最后是他走向自己的脚步声,但直到传来最后的关门声把她所有的期待全部击碎,她意识到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向温暖的地方靠拢是受寒之心自然的生理反应,老人的小屋对于此刻的若菱来说便是唯一可以抚慰她的温暖之地。跟着自己的心走,若菱再一次开车上山,不料途中遇到车祸造成的大面积拥堵,着急见老人的她一阵焦虑。烦忧之间若菱想起老人说过堵车是老天的事啊,除了臣服其他举动都是徒劳无功的,于是她不再白费力气而是自在地听起歌来。若菱悠闲地欣赏窗外的风景看见一条小路特别熟悉,她记得大学时曾走过这条路,于是决定冒险试试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若菱顺着小路蜿蜒向上,果然开了一段后顺利驶进大道,一路畅通地抵达老人的小屋。
若菱坐在炉火旁,给老人讲着近来发生的种种,特别提到公司破例双第一的事和刚才路上的小插曲。
老人频频点头,表示对于若菱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和方式的赞同,他说:“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以接纳当下代替苦苦挣扎,将更多的能量用于关注眼前之物,你会发现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甚至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来帮你脱离困境。”
“所以破解情绪障碍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臣服。”老人说罢便在地上的同心圆里加了“臣服”两个字。
若菱赞同地点着头,但是她心里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就此放下这段婚姻,具体是因为自尊心还是对志明的不舍,她也说不清楚。
“你最近感觉怎么样?” 老人关心地问若菱。
“我前夫……”开口就说自己的前夫,这让若菱惊呆了,难道说她潜意识里已经接受婚姻破裂的事实?她忐忑着继续说:“我老公一直没有主动找我谈,他一向讨厌直面冲突。”
老人表示理解,顿了顿又问若菱最近是否做了什么奇怪的梦。老人这么一问,若菱突然想起那天下午做的关于自行车的梦,于是把整个梦给老人讲了一遍。
老人认真地听若菱讲完,然后开始他连环式地提问。
“那辆自行车的用途是什么?”
“上学时的代步工具。”
“你在梦里为什么要把那辆自行车搬到外面?”
“当时我已经开车上班不怎么骑车,想着它又旧又破又占地方不如处理掉算了。”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把它扔掉呢?”
若菱想了一会儿说:“大概是舍不得吧。虽然没用了,可是它又没有坏掉,况且它承载了我整个留学时代的记忆……”
老人闭着眼不再问下去。
若菱想起李建新说过梦是潜意识的语言,老人这样一问她更觉得这个梦是有所指的了,她连忙问老人是不是这个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你的梦很有意思,它象征和隐喻了你的现状。在梦里的自行车就是你的丈夫,‘用久了、没有用的’这些都暗喻你在潜意识层面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志明,当有人要把车子拿走时,你又抗议着说这是你的东西,这证明你在表意识里还割舍不下他。”
若菱一时无法消化老人对于自己梦的解析,面对这么多潜意识扑面袭来,她需要时间好好理一理。可是她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很多强迫式的念头在脑海中起伏跳跃。
老人则平静地说:“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法控制,只能通过观察、检视它来转移思想的聚焦点。不要着急,我会教你的。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曾谈过‘观照自己的思想’吗?其实在我们看见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切断了对它的认同,如果你进一步检视它就会发现自己90%的思想几乎都是错误的。当你不再盲目听从脑袋传递的声音之时,也就是它将要止息的时候。”
老人低头写下一个名字和电话递给若菱:“去找她吧,她会教你怎样检视自我思想的真实性。”想了想老人又写了一个联系方式,说这个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者,会帮助若菱渡过难关。
老人又接着说:“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关注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到眼下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你在洗碗,那就去感受洗碗的整个过程,水的温度、手与餐具之间触碰的感觉……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专注于当下之事就能阻止你去胡思乱想了。”
若菱想了想问:“那如果当下我并没有具体的事情要做,只是在等车呢?”
“很好,那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内部,体验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也可以感受你的呼吸变化,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瞻前顾后,但身体和呼吸永远停留在当下。”
这次老人介绍的是一个名叫AKHALDAN聚落工作室的负责人,在很愉快的通话后负责人便邀请若菱参加她举办的“拜伦·凯蒂一念之转”工作坊。若菱看时间刚好,加之想要减少与志明独处的时间便爽快地答应了。
AKHALDAN聚落是一个很特别的工作室,给人一种家的舒适感。若菱赶到时人已经到得差不多了,她点头向老师问好,发现她竟是上次那个电影的导读人,真是奇妙。
“我们每天都在挑剔各种东西,吃的、穿的、用的,甚至还会挑剔我们的亲人朋友……却从不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毫不怀疑地相信它。”老师开始引题讲课。
若菱觉得老师说得对极了,谁想过自己的思想还会“欺骗”自己呢?
“我们总是被这所谓的自己的思想牵着鼻子走,那这些思想又是怎么来的?是谁把它们放在我们的脑袋里的?”老师在白板上画了一个人头,同学们争着说:“父母、老师、电视、社会、朋友……”
老师点了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小时候你的父母教育你应该要怎么样?”
一个瘦瘦的带点忧郁气质的女生说:“要聪明、能干。”班里唯一一个男同学说:“要勇敢、独立。”问到若菱时,她想了又想并不记得爸爸妈妈曾认真地要求自己什么,只是觉得他们希望自己“听话、懂事”,还有同学说是健康、温柔、成功……老师把大家说的一一加在刚才画的人头上,最后变成一个满负重责大任的脑袋。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
“这么多的‘应该’是我们曾被寄予的理想,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啊!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而你是一个完整的人,你有勇敢的一面也会有怯懦的一面,再完美的人也会有缺陷。但是因为你一直被告知‘应该’要‘勇敢’,所以你怯懦的一面就被压制了。如果从小被灌输‘你必须要能干’的理想,那么那些对立面就会成为你不能干的地方而被否定、被压制,所以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只是压抑在潜意识里而不是真的不存在啊。”老师说完让同学们检视自己潜意识里都库存了哪些垃圾。
老师继续说:“这些被我们否定、压抑、抗拒的内在特质就是心理学家荣格说的‘阴影’,这些阴影和从小到大不被父母、环境认同的情绪都是没有得到释放的能量,长久地被封存在细胞记忆里。它们会偶尔浮现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可我们并不想见到它们,于是就发展出很多策略来逃避它们造成的负面情绪,还有脑海中不断浮现‘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你不够完美’的紧箍咒。”
“那么我们发展出来的策略有哪些呢?”老师问
拼命工作、酗酒、抽烟、各种瘾症、看电视、追星族、过度运动、帮助别人、不停地读书、学习、泡夜店、换伴侣、换工作、在生活中制造各种戏码。
老师把同学们说的策略都写在白板上,并补充说:“还有上各种灵修课、参禅悟法、守礼拜、望弥撒。”同学们不敢相信这些也可能是我们逃避面对自己的手段。
......(未完待续)
以上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第二部分的精华内容,希望通过全文阅读,能够让你学会承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处理情绪,臣服事件,走出观念,还原本我,要相信开始即未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负面情绪如同驱散不走的黑暗,唯一可以做的是带光进去消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