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教育,在德国很有效的育儿方法
在国内,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焦虑的妈妈端着一碗饭,追着孩子跑。孩子边玩边吃,就像个小皇帝。妈妈不管孩子,怕孩子饿;管孩子吧,自己追的累,孩子也被催的烦。
培训专家和教育专家余世维,曾经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让他的孩子克服了这样的坏习惯。那就是饿孩子一顿,让孩子自己承担不吃饭的后果。这种方法就叫做“自然后果法”。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本文统称“后果教育法”。
来德国一年多的时间里,感受最深刻的是老师们采用的后果教育法。我的两个孩子就是在后果教育法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修正着自身的行为,进步很多。
举几个小例子,可以让妈妈们更形象的感受到此法刚柔并济的效力。
实例1:承担不认真了解清楚事情的后果
我的女儿菲菲在学校读二年级,有一次老师发下来一张表格和一张通知单,菲菲带回了家。
我看了通知,是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办理图书卡,方便借阅图书。要求交3.5欧,并让家长填写好地址签好名,再把签名的表交还给老师。我签名后交待菲菲第二天把钱和表交给老师。
菲菲比较懵,第二天交了钱,却忘记了交表。老师收表的时候也没有提醒菲菲没交。班里就十三个小朋友,老师是知道的。
这件事过去了一个月以后,老师带小朋友们去图书馆取图书卡并借图书。菲菲特别兴奋,觉得很新鲜。但到了图书馆,大家都领到卡的时候,菲菲没有领到卡。
这时候老师才温和的解释,她当时没有交签字的表格上去。这次只能在图书馆看书,却不能借回家,等交上来表,下次才可以拿到卡。
菲菲那天特别失落,但并没有哭。我去接她的时候,她认真的跟我说:妈妈,再有通知我可得仔细的弄明白了。
后来有一次去剧院的通知,菲菲就仔细的问清楚老师,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需要准备什么?了解得很清楚,我也顿感轻松。
实例2:承担迟到的后果
菲菲学校去年组织了一次森林探索的活动,老师每天带着小朋友们去森林观察昆虫和小动物。菲菲那几天特别的兴奋。但每天的出发时间比较早,早晨8点钟就要从学校出发。
有天早晨,菲菲懒床不想起来,起床以后还要闹情绪,磨磨蹭蹭,出门比平时晚了。
送菲菲去学校的路上要经过一个铁路,那天正巧等了10多分钟的火车,结果到学校就要迟到。
等火车的空档,我打电话给学校,说我们等火车会晚一点,问老师是否可以等5分钟?
老师说,她们会在8:05分出发,如果我们赶上了就一起去。如果赶不上,那只能放弃那天的探索,第二天去了。
那天比较不幸,等火车时间太久,菲菲没能赶上森林探索。我们只能又返回家。
菲菲那天感慨说:以后再也不晚起了,这么快我的懒惰就受到了惩罚呀。
从那以后,学校再有活动,她都会早早的起床,再没迟到过。
实例3:承担踢翻水桶的后果
有一次,涵涵在幼儿园踢翻了地上的小水桶。桶里的水撒了一地。
涵涵的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只是温和的告诉他,需要拿擦布把地上的水擦干净,防止小朋友滑倒。
那会我已经到涵涵的幼儿园等着接涵涵了。
涵涵没有被批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所以轻松愉悦地承担了自己踢翻水桶的后果。
涵涵一遍遍的擦干净水,又把抹布洗了洗,放好水桶。老师看着OK了,涵涵开开心心的跟我回家。
涵涵起码知道,他惹的小麻烦,要自己处理的。
“后果教育”的理念在国内也经常提到,但是实行的效率不高。
比如有的妈妈抱怨,每天好累,早晨早早的要叫孩子起床。晚上要督促他们写作业,好像写作业是给家长做的似的,孩子一点不用心,拖拖拉拉的。
其实想想看,晚一次起床就让他迟到一次,就算老师不批评,当孩子进教室的时候,被别人齐刷刷的看着自己迟到的感受也不好,孩子自己就会长教训了,以后就不敢不起床了。
晚上写作业,写不完第二天他们自己要面对老师的问责,接受一下后果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好事。采用后果教育法,一次就会见效,家长也得到了解脱。
最后想提醒下妈妈们后果式教育注意的原则:
1、 用温和的方式告知孩子原因。当后果出现时,家长就算不说话,孩子已经体验了惩罚,我们无需再雪上加霜,伤害孩子。
2、 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该孩子用力的事情,我们避免替孩子用力。
家长如果承担了孩子们本该承担的,这样孩子们就无法体验到他们力量的壮大。逐渐孩子们从“为自己活着”转变成“为父母活着”,自然会失去内在的动力。
3、 后果教育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执行,并非不计后果的采用后果教育。可以通过平时一些小事情,让孩子去体验。
后果教育在德国贯彻的很自然,老师和家长的界限比较清晰,能够做到不干涉孩子们的事,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这也是后果式教育得以贯彻的主要保证。
国内的宝妈们不妨借鉴借鉴,孩子们成长了,妈妈们既欣慰又轻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