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白》原研哉--读书笔记(2016.1)

喜欢白的理由变得清晰

终于把三年前买的书给看完了,可惜的是看的居然还是电子版,可惜的是没有回馈原研哉老师对书封面、腰封、扉页、正文等处不同深浅白纸的斟酌选用的用心,看完电子版的才后悔到,之后一定要好好触摸《白》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可以把喜欢白的缘由说出一二。曾经对白无意识的喜欢,并没有去细想理由,那时的我还只把白停留在颜色之上,而真正吸引我的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白有唤醒人们想象力的能力,激发人们感知的魔力。

喜欢逛美术馆,艺术展的我,喜欢在那样白色安静的空间里悠闲走动,在那一片片的白墙里看那些艺术家们的作品。白激发了我的感受,可以更清晰得感受到微风,温度,和在那些白墙之后我的想象力。是白在召唤画,将画融入白之中。画与白的交融,使得空气变得更轻,想象力变得更重。

白也同时包含了生与死的想象。

按照著名的象形文字专家白川静的说法,中文的白字乃是源于人类骨头的形状,当我们遇到沙漠中动物的骸骨,或海边的贝壳时,白颜色中所包含的生命痕迹即会打动我们。
白存在于生命的周围,漂白的骨头将我们与死亡相连,但奶和蛋的白,又对我们述说着生命。
大多数蛋是白色的,无论下这些蛋的鸟是什么颜色......真正的生命居于白之中。
蛋壳就像是构成这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之间之界的膜。当其打开,出来的就不再是白的,而是这种动物之本色。这不是新生命走向混沌的开始吗?

白与空--容纳万物的容器

白与空相互交织在一起,空中有白,白中有空。什么都没有,其实其中充满了一个什么都有可能性的空空的容器,它真正体现了可以容纳万物潜在力量,在这之中,更包含了沟通与传达的力量。

原研哉的这段话让我联想到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建造的白色之环(中野町之屋),伊东丰雄这样写道:白色会持续呼唤着白色,如同曲面也会一直呼唤起曲面那样,我想白色就是隐藏着这种魔力。

原广司这样评价白色之环:这是一座“等待"的建筑,等待结构、等待机能、等待形态的介入。

这些都说明了白所拥有容纳万物的魔力和无限的潜力。

白纸

我们在今日很难想象一种工具及其使用能保持上千个世代基本不变,而当我们拿起这样一样东西,去感觉其重量、硬度、质地,我们仍能从直觉上理解其创造背后那种冲动。

白纸从制造出来至今一件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们拿起白纸,就会产生出在上面写点什么,画点什么,或者拿来折纸......这种兴奋可以被视为一种激发创造力行为的动力。

铁器时代提供了类似的媒介。铁这种介质既硬且柔韧的特性可视为农业战争这类活动的一种催化剂。梨与铲翻转土地的感觉鼓励人们去开垦荒地,建立和平的居所。

文化是人类愿望的一种反映。如将此冤枉与一艘船上的风帆相比,我们就能看出风这个关键角色,迎帆的助力。

当我们沉入入空气般包围我们的电子媒介的内容之中,我们难道不应首先评估其沟通的感知力量吗?

我们曾经在课堂上传过的纸条,写过的信,我想这其中包含的感情是短信电子邮件不能传达的。

白的多重性

使用一种纯白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很弱,远比不上不同深浅的白,只有当我们的感官对透明度重量也给予评估时,白的完整面貌才会呈现,最强的效果才能得到。


最后以一首诗作为结束:

选自北原克卫的《单调的空间》

白方纸

一个白方块

在其中

一个白方块

在其中

一个白方块

在其中

一个白方块

在其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未彰 常常强颜欢笑,常常人前嬉闹,其实我,很孤单,其实我,好悲伤。 即使被爱,也不让自己爱上任何人。明明没有什么可...
    敬亭碧雪阅读 4,927评论 0 51
  • 从乔布斯那里开始,刮起了一场暴风,席卷了全世界的人,而手机始终在暴风眼中,人类的注意力被它强大的压力吸取,无法抵挡...
    笔胜于剑阅读 3,437评论 0 0
  • 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赚钱的能力,一份工作,工资3000元,平均一天110元左右,买我8个小事的工作时间,平均一...
    前前act阅读 1,274评论 2 1
  • 夏口城西守东吴, 唐宋明清几重修。 辛氏一生飞鹤梦, 十年酒钱筑黄鹄。 历史成败终作古, 唯见长江舞千秋。 大桥横...
    落水浮尘阅读 4,916评论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