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整个圈都处于一种祝福和秀“孝顺”的节奏中,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再不济的父亲总有他存在的必要性,只是有时你不自知而已,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的痛彻心扉才会促进感受。看到天蓝同学写到父亲在他小时揍他,如今也不自觉的在孩子不听话时会想打他,忽然想起前几天和母亲聊天的内容,自问:家(父亲和母亲)到底给了你什么?
曾经有一个朋友A,家境在当地很不错,母亲很能干,但是她本人很不喜欢母亲的精明和势利,在她看来,没有家的温暖和爱。有一天听说父亲恋上了一个小寡妇,为了追求真爱,净身出户……有一天又听说三姐恋上大姐夫,为了爱,两人重组家庭……整个可以演一场电视剧。这种情况下的朋友,早早选择了一个男朋友,并且成家生子。曾经好奇那个不起眼的男生为何获得她的青睐,她只是淡淡的说:喜欢他们家人相处的气氛和场景。是的,很多女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缺什么,就会往外寻,缺爱,找爱;缺尊重,找一个有商有量的;缺重要性,找一个呵护有加的……家庭给孩子最重要的是爱,是爱的能力和选择的力量。
Q同学有个奇葩的公婆,从上婆家门开始,她就敏感的发现,PP对于生活用品的将就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家里几口人共用一双拖鞋,比如老人家可以用炒菜锅洗衣服……而以后的共处时光更是彪悍言语时时闪亮:
我这一辈子造了几次房子,给子女留下多少产业……
如果你们小两口把工资都交给我,我保证你们又可以多买两套房……
如此的生活理念和Q简直是南辕北辙,Q受母亲的影响,喜欢家里添置喜欢顺手的物品,于是在PP看来就是败家,在老公看来就是生活无计划,不节俭,浪费。
其实人生在世,不是通过累积多少财富来证明自己有多能干,在自己标准之上的人很多,在标准之下的也很多,一味的对比,永远没有尽头。不若观察自己的当下,让自己生活的更自在。生活的更多意义在于愉悦感,而不是抱怨和必须……家的意义在于累了是妈妈的怀抱,爸爸的加油站。
再反观自己家,先生有一天悠悠的说到:我想给孩子多留下点东西……当时引用一段话来劝导。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就我们家这小资都算不上的日子,留给孩子多少,都经不起花费,不如现在花在刀口上,培养孩子的见识和能力,让他将来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无独有偶,母亲和我的观点一致,孩子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放一放。而先生和他的家庭的观点是一致的,读书学习似乎不那么重要,可以给其他更多的东西让步。即便我们生活在一起18年多,依旧存在观点很大的差异。但有意思的是女儿有天放学和我表述:我们家应该是学习型的家庭,不和别人家比高消费,让自己充实起来,比未来的价值……其实家庭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就是总设计师,是蓝图的基调。
由此忽然想到婚姻中经常提到的“门当户对”,其实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对等,由此对等可以延伸到生活和消费的习惯,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理念,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同频才能共振,没有共识只会增加内耗,影响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