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过一些称不上伟大、又称不上平凡的小计划?诸如「买个板子做画师」「录某首喜欢的歌」「练习写几联律诗」之类,算不上吃饭、睡觉乃至减肥之类「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主要的是,融于生活。
这些计划虽然美好,却往往实现不成。融于生活,就不免被平凡的生活碎片化,最终消磨干净。也许你在下班的路上戴着耳机听歌,突然生发「我可以自己唱一唱」的念头,但回到家便忘了,即便想起来,也找不回这种心情。也许你深深地喜爱某个角色,想为他画一幅像,但自己技术拙劣,总是缺乏提笔的动力。种种如此,不免陷落于眼前的苟且之中,渐渐地向诗和远方道出无声的再见。
这算是老问题吗?当然不老,试图帮人们解决拖延症的产品何止一箩筐。简而言之,to do list 类的工具,在工作中好用,在生活中就一般,而对既非工作又高于生活的理想,则可谓助益无多。
一个人想要去做自己不常做的事情,务必要带着非同寻常的心情。而枯燥的 to do 工具,在你听到提示、看到列表的一瞬间,就干瘪了、灰暗了,无法为你的理想带来任何动力。也因此,你即便挂上了「在中秋之夜拍一张漂亮的月亮」的 to do,也只能被机械式的计划破坏心情,把一个个 to do 变成 to to do,或者 never 而已。
理想这种东西,遇上灵感,遇上坚持,都不稀罕,稀罕的是关注与支持。
既然一个人的理想是孤独的、艰难的,不如就互相帮助一起完成。假如你在微博公开说「一个月冲 1000 分天梯,不成功穿女装」,动力一定是十足的了。然而,微博的杂讯太多,并不适合做一个为理想加油的工具。
「假如你在微博关注了一位 coser,这位 coser 既自拍,又发美食照片报复社会,你怎么能只看她的自拍呢?」轻想连载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以理想为契机,连载生活、连载目标,让所有粉丝都见证你愿望一步步的实现。分类明确的展示方式,令你不会被杂讯干扰,专注于自己的愿望和别人的愿望,一边被人催促与支持,一边催促并支持别人,实现愿望的分享与互助——这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情感,正适合助力高于生活的目标。
轻想连载的三位创始人都有丰富的艺术经历和较高的艺术修为,对漫画、插画尤其了解。其中司南和蔡贤东更是圈内知名、人气极高的作者。这样一个「不关注某个人,只关注某种内容」的微博,不管用户还是内容都有着浓厚的文艺气息,产品简约、格调清新,尤其适合二次元用户的入驻与分享。实际用户群中,关注文学艺术、旅行、摄影的用户占了绝大多数,这也符合轻想连载的预期。
有创作能力、对生活充满好奇、热衷于实现目标的用户,是最具正能量的一群,也是轻想连载最好的使用者。寻找这样的用户,对于三位大咖创始人而言并不难。在「分享目标现实过程」的记录中,轻想连载既为连载者带来了动力,又为关注者带来了美好的过程与成果。这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凑在一起所形成的,值得热爱的生活。
至于其商业模式——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轻想连载是内容更专注、更系统的微博或朋友圈,在各种意义上,它的盈利都比微博要来得简单。你可以认为每一条消息都不是广告,而每一条消息都有商业价值,这种能量是不可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