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00求助指南:如何判断你的心理咨询师靠不靠谱?

划重点
1.判断心理咨询是否值得的一项原则是:
你能否感受到,咨询师想要跟你建立信任的努力。建立信任的意思,就是你愿意相信他为你好;同时他也要做出行动,让你看到他确实在为你好。
2.如果你尝试了各种办法,还是对咨询师无法信任,那不管值不值得继续,你都结束。

前面我们介绍了心理咨询,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有一些独特的工作机制。正如你学到的,它是一种跟看书、听课、自我学习完全不同的改变路径。不知道学完之后,会不会让你有些跃跃欲试,想约一次心理咨询,尝试用这种方式探索一下自己?

有不少同学都做过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我在后台留言中经常看到他们的分享。这是一段特别的体验。有的人很快就遇到了信任的咨询师,体验的过程也很顺利。但也有人走过不少弯路,不但没能在咨询中获得想要的改变,甚至因为咨询本身的特殊性,还让他们陷入了自我怀疑。

比如,咨询师可能会这样说:“你啊,你的问题就是太急着改变了。你要耐心一点。”你看,这样一说,来访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明明对咨询效果有疑问,还不能着急,着急了就是自己有问题。可要耐着性子再等一等呢?时间和钱都在不断往外花,谁又能保证最后一定有效果?

别急,这节课我给你分享一些作为来访者的知识。以后无论你还是你身边的人,在尝试心理咨询时,至少可以对咨询靠谱与否大致有个判断。

我讲三个方面。首先要理解,心理咨询容易产生困惑的原因在哪里;其次是在咨询中,如何判断咨询师是否值得信任;最后是如果对咨询不满意,你可以怎么办。

为什么心理咨询容易产生困惑

首先,医院之外的心理咨询,并不是医生对病人的评判和诊断,而是一项服务。但是这项服务有一个特殊之处:来访者很难直接发起对咨询师的质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做个对比,如果你去理发,对理发师剪出来的发型不满意,就随时可以告诉他:我觉得不好看。理发师只能接受你的质疑,而不是反驳:你不懂,这个发型是为了帮助你成长。可是你想想看,心理咨询师不就经常在做这样的反驳吗?当来访者说:我觉得很不安,咨询师可能会说:你不安就对了,说明你踏出了舒适区,你在成长。

有人说,这是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信息不对称。要我说,问题不光是信息不对称,而是心理咨询、尤其是精神分析的逻辑,大量使用了无意识、移情这些主观概念,在不同的逻辑层级反复横跳,自圆其说。你的任何质疑都可以被解读成无意识的防御:他认定你有一个想法,你说我没想过,他说想法是在你的无意识;你说我对无意识不感兴趣,他说你在阻抗;你说我觉得你在胡扯,他说这是你的移情。就算是同样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来访者,也经常被这套逻辑绕晕。

很明显,这是一种单方面占据着逻辑定义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不光是来访者在吃亏,咨询师自己也难受。他是有能力驳回来访者的质疑,但正因为如此,他也很难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像是“你要耐心点”“不安说明你在成长”这种话,听上去像是逻辑诡辩,但也许是咨询师的肺腑之言。咨询师想争取来访者的信任,来访者却疑神疑鬼,觉得又被狡猾的咨询师“套路”了。

那该怎么办呢?有人把难题都推给了来访者:你在接受咨询之前,最好先了解心理咨询有哪些基本常识,你就知道咨询师有哪些操作是正确的,你就可以接受了。

虽然我同意这是一种解决思路,但我觉得,心理咨询本来只是一项服务,难道没有一些更简单、更方便的原则来降低门槛,帮助来访者判断这项服务究竟“值不值”吗?

一种判断原则

还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你能否感受到,咨询师想要跟你建立信任的努力。建立信任的意思,就是你愿意相信他为你好;同时他也要做出行动,让你看到他确实在为你好。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做心理咨询,希望拿到一个判断,他究竟是应该留在大城市工作更好,还是回老家更好?不出意外的话,咨询师会告诉他:心理咨询不可以直接给他建议。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咨询师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它,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信任感。

你想象一下,如果咨询师说:“这是你的人生,你为什么会期待别人给一个答案呢?”来访者听到有什么感觉?他多半会有点憋闷,觉得被冷冰冰地“刺”了一下。这句话是很犀利,但他真的有尝试站在我的角度,替我着想吗?感觉不到。但我换一个说法,你再体会一下。如果咨询师说:“你有这个期待,因为这是一个关乎人生的重大选择。很遗憾我提供不了任何确定性。但也许我们可以谈谈,怎么帮你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做这个选择。”

看,来访者是不是就会觉得,虽然自己一开始的期待没有被满足,但还是有点温暖,因为咨询师正在帮自己想办法。你能不能感觉到对方“向着你”,这件事情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你只凭主观感受,就可以判断。当然,向着你不等于无原则地满足你。

改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过程,咨询师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就把不确定变成确定。但他如果向着你,他就会考虑到你的压力,他在传递出不确定的同时,也传递出会全力以赴的决心,同时,他也诚恳地希望你接下来多给他一些信任,也愿意多承担一些风险,这是改变所必须的。

这种情况下,他就是一个值得你信任的咨询师。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告诉他。哪怕你不了解心理咨询应该怎么做,作为一个彻底的门外汉,你也可以表达,你是想用长一点的时间,比如几个月甚至几年,完成一次完整的自我探索?或者时间和预算有限,你只想针对某几个具体的问题做一些尽快的解决。多快才算快呢?你不知道,但你只管提出自己的要求:“能不能谈一次,就让我变得更自信?”

如果咨询师跟你建立了信任,他会告诉你,哪些要求可以实现,哪些要求需要商量,做一些调整。比如他擅长的是精神分析,需要跟你进行一段长达几十次以上的自我探索,花费好几个月到一年,方式是自由联想,这个过程也许会让你觉得漫无目的,最后你会获得在整体人格层面的一个提升。而你告诉他,这不符合我的期望,我就想在考试的时候状态好一些,考试是下个月,用好几个月的时间提升自我,考试已经结束了。没关系,你只管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交给咨询师去想:有没有更短期的,见效更快的方法可以帮助你?

你不需要了解他是什么流派,受到过哪些训练,擅长什么方法,那都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信任,他会提供他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遇到困难他也会告诉你,是你的愿望确实没办法实现呢,还是有其他原因。甚至他认为你更适合另一种咨询方式,把你转介给别的咨询师。这些判断,都值得你的信任。

如何确保自己的利益

理解了如何判断一个咨询师是否值得信任,你可能又会想:前面刚讲了移情,我的判断会不会受到移情干扰呢?比如,我感觉咨询师不关心我,咨询师却说是我在关系中有不被关心的模式。我该不该相信他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也许你对咨询师的不信任是出于移情,这恰恰是你应该在咨询关系中探索的问题;但也有可能,这就是一个不适合你的咨询师,你应该结束这个咨询。

作为来访者,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怎么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我给你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那就是:先结束再说。如果你尝试了各种办法,还是对咨询师无法信任,那不管值不值得继续,你都结束。做出结束的决定之后,你还可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做最后几次咨询。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任何一段关系,都应该有一个不可撼动的大前提,双方必须可以自由退出,这样才会达到相对的平等。任何一方难以离开这段关系,就会在权力上处于失衡,也无法让对方真正尊重自己。

婚姻关系是如此,职场关系是如此,服务关系中也是如此。你想,通常你对一个服务的质量不满意,只要提出来,服务的提供者就会认真对待。这是因为服务者不想失去你这个客户。但在咨询服务中,你有任何不满,咨询师就会解释成“移情”,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服务是否需要调整。甚至你已经很生气了,他还会想:这么激动,说明你在无意识当中有很多没处理好的愤怒。

这时候,关系就陷入了一个荒诞的怪圈。为了打破这个怪圈,无论是不是移情,你都可以坚持要求结束,让自己看到,我可以结束,也向对方表达:“如果你没法取得我的信任,就真的会失去这段关系。”

你要非常坚定,否则对方还会继续用移情的逻辑:“你想离开,这是你在逃避关系。”你看,他永远可以处在安全区。除非你行使结束的权力。

做出结束的决定之后,你可能又会想:“也许他说得对?有没有可能我就是在逃避呢?”但我告诉你,不管他说得对不对,你都要结束。

即便你想听听他怎么说,也要做出结束的决定之后再跟他聊。你要证明这是一段可以离开的关系,这是一个安全信号:“我不满意,随时可以离开”。

只有先保障安全,你才能放心继续冒险。你看,不光做精神分析师不容易。要成为精神分析的来访者,也是一种挑战。你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身边想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朋友。

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咨询还有其他几个重要流派。下周开始,我们介绍行为主义的改变思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