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志刚兄数次晤面,都是匆匆忙忙。
前几次是工作的关系,他们到枣庄来或者我们到湖州去,都是工作交流。他们的队伍总是很庞大,而我,和李志刚兄,又多少属于那种不善言谈的,所以交流就少。

这一次我们在枣庄相会,应该说是机缘巧合。最先是杭州画家韩以晨先生要陪他绍兴朋友来枣庄采风。同时另有消息说,湖州画家李志刚先生也几乎同时要到枣庄来画瓷,会朋友。于是就电话联系了。
先是匆匆忙忙,在他画瓷的朋友那里见了一面。第二天,正式的,在千山美术馆。那是一个非正式的小型笔会。在完成了应酬作品以后,志刚兄看了看我,说,我送你一副小画。
当然算意外的之喜,我诚惶诚恐。
志刚兄是学院派画家。据说他也属于那种全能型的,但由于接触少,我没有全部了解。但我知道他最擅长的,是画汉唐风格的,仕女人物,与马。看他为我画画。我想大概是他的心情,落笔便是他最拿手的,仕女和马。

志刚兄画马,看样子从来都不先勾勒线条,往往是笔蘸浓墨,信手涂鸦,一笔两笔,三笔五笔,往往数笔以后仍然看不出完整形象,观者如我,很是着急,他却不急,再一笔两笔,三笔五笔,于是终有马形。直到关键处,他才开始用线条,勾勒,描画,当然眼睛是需要点的。他笔下的人物也是这样,人物的主体,就是用浓墨淡彩,一笔一笔的涂抹下来,然后用线条,把关键处勾勒出来,眼睛也是点,神来之笔,然后活灵活现。无论是仕女人物,还是他笔下的马匹,造型肯定是汉唐风格的。难得的是,那种写意的神韵,旷达,奔放,同样是汉唐风格,准确传神,叫人佩服。
送我的画幅不大。事后在微信上我表示感谢,志刚兄客气,说,秀才人情一张纸。
我自然知道纸和纸是不一样的。并且,也并不能以大小来衡量。
我追求人生有故事。
与秀才的故事,大概也就是纸的故事。不在大小,不在厚薄,有纸便有故事。有了纸的故事,我们的人生便丰富一些。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生,自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之间。如今天,我仿佛要还他的一份人情,以此来衡量,更小,但因此朋友们就知道我们就成了有故事的人。
两个秀才遇到一起,这大概是最好的交流,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