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赏识,同样也需要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批评比表扬更有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那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如何批评教育,如何做到批评有“度”。
人无完人,我们大人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在成长中的孩子。成长离不开错误的发生,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实现成长的跨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孩子的错误中蕴藏着的教育的恰当契机。因此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和语言,教育者首先应该持有一种接纳的态度。
表扬当众,批评私下,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从古至今,人们都“好面”,为人处世,做足了面子工程。孩子也是一样的。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父母当中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收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如果教育者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很容易致使孩子养成“破罐子破摔”或是对立情绪。对孩子“偷偷批评”既能照顾到孩子的面子,又能更好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事一议,批评不要翻旧账。教育者在批评孩子一定要做到就事论事,让孩子清楚批评的理由,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做,应该怎么做。少批评,多引导。重要的不是还在犯了什么错,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而是引导孩子纠正错误,回到最初的人生轨迹。千万不可唠叨个没完没了,在孩子犯错误时就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过去的“劣迹”统统翻出来,一一数落给孩子听。“你这是第几次了,你上次……还有一次……”孩子犯一次错,一般只能批评一次,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事重复同样批评。
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批评孩子。打骂仅是一种感情的发泄,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同时伴有很大的副作用,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皮肉之苦和言语上的暴力会使孩子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负面情绪,使孩子与父母的隔阂加深,个别孩子会产生暴力倾向。我们不能一方面教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人,和他人友好相处,一方面却又以打骂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把孩子当朋友,是教育者作用于被教育者的重要原则。
先控制情绪,再批评教育。教育不是情绪发泄,有理不在声高,嗓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大人和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可能升级为哭闹和打骂,对于孩子的教育于事无补。如果教育者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教育结果。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学会“冷处理”。自己着急、上火、生气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平复心情。当孩子处于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应该等孩子平静下来用温和的态度进行教育。
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会成为孩子喜欢的人。别人家的孩子再优秀也抵不过孩子对自己的爱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