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的境界
我们如果要真正的去学习,我们必须要知道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态度,还有学习的策略。当然如果我们还要学好的话,不免也要了解学习的境界,并且朝最高的境界努力。
那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学习的境界。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内在的,我们如果要真的关注于学习的话,那便不可能再关注外在了。因为我们在追求内在的时候,就会把外在忘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真正的好学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去追求外在的吃穿住行,也不会再去关注一些外界的言论,而是把这些道理实践出来。
我们必须要做到将这些道理实践出来,才可能真正的学到。敏行讷言,说的就是这。
有些人可能就会问了孔子强调的,究竟是食无饱居无安的这种状态呢,还是后面所谓的敏行讷言呢?
我认为孔子着重强调的,应该是我们要去学习去实践的情况下,不去关注外在,而不是说刻意的去追求食无饱居无安。
颜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曾经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也就是颜回的境界。轮回已经达到了安贫乐道,在贫穷中也不忘记追求道,已经达到了孔子在尚艺泽所说的这种好学的态度了。这也就是儒家注重的内在的道。他注重的,孔子夸奖的都不是因为他可以安贫,而是因为他可以乐道。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孔颜之乐。
这便是我们的朝向了。而我们朝向的过程中也又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分别都是什么呢?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三个境界。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
那现在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知之者?什么又是好之者?什么是乐之者?为什么知之者的程度不如好之者好之者的程度不如乐之者?
首先我们先看这三个词,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先说知之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知之者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就等于我们知道很多知识,但是却没有学习的动力,可能不能终身都在学习。这样的一个知道单纯知识上的知道,而没有一个内在的动力。
那么,好之者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我呢,已经有一种动力了,但是他是一种外在的动力。比如很多人学得很好,并且拼命的努力的学习,他们可能只是一个外在的目标。比如说拿到一份工作,考一个好高中,好大学。
那最后乐之者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习的动力已经是内化在其中了。也就是以我们学习的学问为乐趣。
这个时候的学习才真是乐在其中。但这还不够。乐之者还不止这些。假如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没有找到好读的书了,难道我就不学习了吗?所以说仅仅这一层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样东西作为支撑。这个支撑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下去。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天道。当我们能一直坚守着这个大道下去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到达了真正的最高的学习境界。这是一种天命。
这种境界,也可以让学习达到最高效,向学习的策略真正的用上。学习的策略很多都是要求道支持的。当我们有了乐之者的这种道之后,我们都可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便是学习的境界。
尝试贯通材料的内在逻辑,非常棒哦!
别忘了最后关联自己谈“境界”
论学习的境界
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境界分为三种,分别为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什么是知之者呢?知之者就是你知道要去学习,但你学习的动机是外在的,你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当然也就没有思考,而只是接收外界给你输入的东西。
而好之者学习的动机会比知之者更大,但这个动机也是外在的。他喜欢去学习,但他学习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去考大学,多赚点钱过上美好的生活。
而乐之者它的动力就不是外在的了,而是内在的。他对学问本身非常的渴望,对“道”想要理解的更多,而不只是外在的一个目的。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并且愿意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就比如说孔子曾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这句话中孔子认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等这些都是君子的一个表现,但此时孔子像强调的不是食无饱,居无安,孔子想强调的是“道”外在的种种事物只是不被聚焦的东西。不是说君子就不会要这些东西,而是哪怕在物质条件非常差的时候,他也不会对这些东西有过多的追求。
就比如说颜回他就如一个君子一般,孔子曾对颜回有这样一个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时颜回就抵达了一个乐学的境界,他不注重外在的物质,而是全心全意的投向内在,去修炼自身。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在安贫乐道。这真的让我不由得发出感叹,因为颜回在如此不好的环境中,还能体会到道中的乐趣。
那我们再来说一说孔子在哪个境界,孔子属于“乐之者”的境界。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习学的太投入,连自己已经慢慢老去了都没有过在意。他乐在道中,他不断地向内来自省自己。
那孔子为什么可以达到如此境界呢?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不断地向内去体会道中的快乐,去立己,去修身。而另一方面就是外推,他把天命扛在了自己的身上,以“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为使命去成为黑暗中的一盏灯。他的这种境界也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那在我看来我自己在哪个境界呢?我认为这个境界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来说。
在语文学科我认为我是乐之者,因为我觉得我学习语文完全没有外在的目的,而只是我真心想要与古代的先贤对话,想要去学习更多,把它运用出来写成文章。在数学方面也是,我在数学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这个突破也是让我找到数学乐趣,我也愿意去不断地探索数学其中的奥秘。在英语方面我认为我也是乐之者,虽然我没有非常确切的清楚的英语能对我后来的人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但在此时此刻我非常沉浸于学习他的过程之中。在历史方面我也认为我是乐之者,因为我非常喜欢学习历史的过程,我觉得学习这些古代的先贤对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有用处,因为我们可以把以前的先贤当成一个镜鉴,来剖析我们自己,看身上是否有不好的地方,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而在政治、生物和地理上面我认为我只能达到好之者层面。首先我对这三门学科并不讨厌,但是在我内心总感觉没有像另外几门学科的那种热情,我不知道自己学习这三门学科有什么外在的目的,不过我觉得达不到乐之者。
这就是学习的境界和我认为我现在所处的境界。
这篇文章能够看到静宜对材料的内在逻辑又有了新的贯通非常棒!联系自己的论述,解释了你在这几个学科不断超越的原因
学校的境界
学习的境界有高有低,有深有浅。那么,深度可以深到什么境界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则其实就体现出了学习的境界。
君子的境界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我们知道本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东西。我们每天都必须要吃饱喝足之后才有精力去干别的事情。但是他竟然说,食可以不饱,居可以不安。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但是君子就可以,君子可以不去聚焦本能,不求外。
他们只是敏于行,慎于言。他们很少说话,但是主要聚焦于行。
有人认为孔子着重强调于食无饱,居无安。
其实并不是。
他们只是不聚焦于这一点,并不是说他们就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他们可以做到吃的饱,穿的暖,住的非常安稳,那他们为什么不要呢?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说他们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做,只是在没有这样的环境的时候,他们并不注重于这一点,他们注重的是内在的道。
而孔子说过,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楼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为什么孔子给予颜回如此高的评价呢?
是因为颜回这样做,就如同上一次那样,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样做他只是为了追求内在的道。他在追求的时候,享受其中,并且享受到了里面的乐。
而他们的乐,也被我们叫做孔颜之乐。
那么,高潮来了。
孔子说的三个级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那么我们是讨论一下这三个级别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知之者的表面意思其实非常的简单明了。知这个字其实就代表了知之者,他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少,反而非常的多。但是他们之所以知道这么多,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要去知道,而是被逼着就知道的。
举个例子: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多学习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多看书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多刷题对我们有好处,所以知之者就去。读书,学习,刷题。
而他们这样做其实为的就是能在别人面前去炫耀。在《小王子》里就有这样的一个人。那个在星球上独自居住的地理学家。他就是这样的,他知道很多东西,但为的只是在别人面前炫耀一下。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而好之者就是比知之者要高一层的。
好之者他虽然为的也是为了功名,但是,他自愿的去学习。怎么说呢?
比如说他知道最近就要高考了,他们就会自己读读书,刷刷题。而他们根知之者的不同就在于知之者,他们是被迫的。而好之者,他们是自己自愿的。
更高一层的乐之者。他们的境界其实到达了胸前,他们仅仅是自愿的去学,而且他们还是了在其中的去学,他们的动力就是对到的渴望和好奇。
而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做到了乐之。
那么我们自己又要朝向哪个目标呢?我要朝向乐趣,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最高的目标,还因为我向往,而且我要认准自己的使命,然后去完成。
哈哈,行文开始风格化,娓娓道来,赞
其实,写到“高潮来了”之后,可以先谈“乐之”,这样就直接跟上文孔颜之乐结合起来了。然后转折——但是,是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达到了这个境界呢?显然不是,然后带出另外两个境界。
这样你前半段的孔颜之乐就是一个加强了。
当然,现在这样中规中矩,结构和层次也都是清晰的
昨天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习的策略,那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有哪些境界?
说到学习境界,肯定是有高下之分的,孔子把它们分成了这几个层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其中知之者位于最低,好之者于中间乐之者位于最高。知之者是被动的学。他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外在目标,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老师说你应该学这个,你就学这个。如果不说,他也不会去主动的学习。而好之者就是你很自觉的去学习。外在目标很强烈,就比如说你要去中考,所以你要努力的继续学习,把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全过一遍,不用老师提醒自己就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做到这样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因为要有很强的自律,但是他这么做全是因为外在的目标。而没有内在的。而好之者就是有内在目标的,不管外在有没有中考,高考。内在他都要自觉的去学习,因为学习可以给他带来快乐,有意义。越学越兴奋。就像我们昨天所说的,愤,启,悱,发。我认为我现在在知之者和好之者的中间,我有时候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会去自觉的去研究。感觉很有意思。
孔颜的境界。是乐之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这样评价颜回说闲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有着多么高的境界。第一,孔子很少评价别人为贤者。第二,颜回他不在乎外在的一切物质,外在是金山银山和陋巷,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只有求道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才可以说他的学习是乐的,因为他在学习里找到了快乐,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我还做的不够。
说完颜回,我们再说说孔子。孔子曾经这样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这里他说君子学习。不在乎外在有没有充足的食物,不在乎外在有没有安全,安稳的住所。只要敏于事,慎于言,也就是努力的学习,求道,自省自己的言行。就可以心正,得到真正的道。就可以称之为好学。我认为现在的我还脱离不掉物质因为现在我们是对物质有欲望的。我们的心还不能把这些欲望隔开,但是我也要追求除了欲望之外的精神家园。用精神来克制自己的欲望。
还有一则可以体现孔子的境界之高。那就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则的大概意思就是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乐学,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忧愁那孔子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有内有外。我们先说内在,内在他感受到了道的快乐。也可以说他享受到了道的快乐。并立了己。外不是物质,而是外推。他把天命扛在了自己的身上,恢复周礼,推行仁政是他的使命。
学习的境界。在一个社会,在一个班级,乐之者都是领袖。因为他们并不把工作当成劳逸,当成任务。而是当成快乐。我们虽然做不到像颜回那样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我们可以把小我给做好。
我认为现在我们学校,可以配得上好之者的,就是我们的江子校长!因为他每一天都把日程安排的满满的。他也从没抱怨过。因为去教研,去讲课,是他在给别人传授知识,去达人。他也有成就感,他不会感到这样的东西很乏味。我认为江子校长很像蒙先生那样。学生们问他的问题,有问必答,而且也希望学生们问他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去讨论。
我认为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成为好学者。自觉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人催着。静宜是我的榜样。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课堂上的很多点都在体现出来了,赞
有切己的关联和自己的观点——比如“乐知者是真正的领袖,比如榜样江子校长和静宜!
下次可以注意表达的使用——比如正确使用引号。
https://www.jianshu.com/p/fdb760b81227
昊哲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真的会有疑问,真的能够在意识有问题之后去设法突破。这样的昊哲可抵达的远方无可限量!
本文层次清晰、论述深入,有切己关联,赞
下次注意引文过程中引号的使用
论学习的境界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是一个君子,是一个儒家的人,就一定是一个贫穷的,而且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可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君子也并非是那一种 ,非常有钱的 ,有地位的 ,锦衣玉食的那一种人,不过当然 ,是一位君子也并非是那种有地位的那一种人 。要知道的是,因为真正的君子,他只是乐于学道 ,不过至于富也好,穷也罢,他根本不在乎,只因为他内心中有道。修道也是一种学习 ,而像这种学习,可以说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那么颜回也是,我们都知道 ,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是极其高的 ,说他是一个君子。那么他确实也配得上这个称号 ,他所达到的学习境界正好就是这种最高的境界,一单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无论是外部的条件,再怎么差,他却依旧还能再继续修道,安贫乐道,一心只读圣贤书 ,要想达到这种高的境界,实在是太难了 ,同时这是孔颜之乐 ,乐于学,所以孔子才会对于颜回有这么高的评价。
那么除了这一种境界,还有哪些境界呢 ?对此孔子分成了三个境界,分别是知之,乐之,好之。知之是说,虽然你很有文化,学识也非常渊博。但是你开始出发的点是什么呢 ,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是一种强硬灌输你的东西。尽管你最后学习有了成就 ,甚至是有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依旧是,你的出发点不知道为何而学。这就像小人物一样 ,学而不思之则惘。
而好之者是说,你固然也得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你的出发点也是相对来说也是好的 ,因为你毕竟已经想到了你为何而学习 ,最起码你已经有了这个想法 。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就是想要考上大学,想要功名利禄,而从未是想着学习着道。
而且后一个乐之者 ,则代表着,自己有着最初的想法 ,并且想到了,自己就是要乐于学问本身 ,就是要自己修行于道。他所说的就是学习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儒。
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的三个境界 ,那么如果反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处于哪个境界,如果我们真的反省一下的话,这也许是相对于一些人来说 ,但是我觉得,如果真的要把学习分为几个阶段的话 ,那么也有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 ,如果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如鲁迅先生的那样,人人都想着考上一个大官 ,然后自己再赚一些钱,最起码会有一些地位 。而这样的环境,所以,在这种环境所来的必定就像是第二种学习的境界。那么如果像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环境,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处于第一种学习的境界,因为现在国泰民安,全部的学生都能保证九年的义务教育 ,可以说都是必定会学习的 ,那么就像是那些公立学校一样 ,就是有老师来灌输给你知识,那么我相信这时候很多人的学生都不会想到自己为何而学呢 ?
最后我想,为什么最后的乐于学那种境界很难,因为在那个时期,在孔夫子的那一段时代 ,每个人都会因为吃不饱饭而烦恼 ,当然了,孔夫子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在这段时期大不能想的应该是下一顿在哪里吃 ,自己什么时候能发个大财 ,甚至他们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 ,而在孔夫子及他的弟子,虽然大部分都是平民出身(尽管以前是帝王,高官之类 )但是他们却依旧可以在这段时期像颜回一样乐于学,志于学,志于道。我想这正是他们都的伟大之处 。
而孔子正是,从15岁开始就要立于学,一直学到不知老之将至 。同时他也达到了最高的那一段境界,而我也想像他一样 ,虽然不一定能做到 ,但是心向往之 。
带着温度的文章!能够看出子林真的在体会夫子之道,并践行之!
要注意——能不能写完之后再回头读一遍,这样语句的错误能纠正很多。另外,注意分段——这也是你思路清晰的显示,还有,注意引文使用标点
学习的境界是什么呢?难道只是分学习好还是不好吗?根本不是!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实讲的就是不注重外在的的温饱居住问题,而是注重内在的精神和道德品格的修养!所以还有人觉得孔子着重强调“食无饱,居无安”,这纯属瞎说,毕竟这一切都过于外在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夸赞颜回呢,首先,连回住的地方是陋巷,颜回每天的吃食是一箪粮食和一瓢水,而别人都已经受不了了,颜回却还不改他的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乐是内在的乐,他乐于学习,所以不会注重这些外在的环境怎么样!而那些觉得不堪其忧的人,其实最注重的是外在,所以他们才会觉得不堪其忧!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道德层面的学习境界,这样的学习境界是非常可贵的,很多人都做不到!所以孔子才叫颜回为“贤”,也就是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的原因之一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为什么“好之者”又不如“乐之者”?首先,知之者只是知道了他的外在而已,并不注重任何内在一样的东西,比这更离谱的都可以称作麻木不仁了!好之者则是对内在精神有所好奇,至少想要对内在进行一个探究。最后的乐之者,就像夫子夸赞颜回说的“不改其乐”,也就是对内在精神的快乐,这种人是真的前两者都比不上的那种,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中等境界、与最低境界的区别了!所以夫子把学习分为这么多种境界,我目前处于第二种,对内在有所探究的渴望,别想试图去修炼我的内在精神,这是我目前学习的最高境界,至少开始向“乐之者”前进!
叶公有一次找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并没有回答他,孔子一下子就被指路的这种行为给整的不知所措!他立刻问子路:“你为什么不跟人家叶公说说我的为人呢?你应该回答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于云️尔!”为么什么孔子要这么说呢,孔子这个时候达到什么境界了?我认为孔子现在已经达到“乐之”的境界了,因为他说他发奋忘忧,乐以忘忧,都不知道老之将至云尔!这跟颜回的“不改其乐”真的就是一模一样!所以孔子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乐之的境界!
学习一共三种境界,“知之”,仅仅只有对外在的渴望,完全不注重内在!其次是“好之”,你开始对精神内在的修养有渴望,并且试图去修炼成功,最后就是“乐之”,你很积极的去修养内在精神的道德品格,并且乐在其中!这样就是学习的三种境界
哈哈,文风清奇,我是笑着看完的,果然是笑的文章。
段落划分给个大大的赞体现了你的思路的清晰。而且很多引文都记得使用引号,这可真是用心的体现
继续精进,看好你
论学习的境界
一个人知道要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也一定是有不同的境界的。圣人们学习的境界一定都是很高,而如果不是儒者为学,他的境界可能就不是很高。境界的高低,一切本质就在于你学习的目的,以及你是否有回归自身的自省与内修。
孔子曾说过他对于高境界的定位。一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好学内心有道的人对于外在的物质条件是根本不会加以关注的。这就是君子的“不求”。那么有人就会问:你只有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情况下学习才叫境界高吗?难道孔子着重强调的是这些吗?当然不是,“食无饱,居无安”这只是君子不注重外在的表现,而孔子着重强调的是君子无处不在内修。而当然君子有所不求,定然就有所求。那么君子“求”的又是什么呢?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对的,敏于事就是要去多做,慎于言就是要少说。结合到一起就是敏行讷言,少说多做这才是君子所求,所以一个默默学习从不张扬的人,他心中是一定有方向的,心中也一定是有道的。像我如果都不能吃饱穿暖,就更别提去学习了,这就表明我还不好学,还没有发现学习中真正的乐,我还是特别注重外在的物质,如果要改掉这一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孔子眼中就有一个“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却仍然乐于学习的人。他就是颜回。孔子对他的形容是这样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两次强调了颜回之贤也。孔子说呀:就像颜回在这样的环境中仍不去聚焦这里,而是还在不断地内修追随他心中的道。颜回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仍然不会影响他对于学习的乐,这正是因为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外在。
孔子曾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所代表的是哪几类人呢,他们之间的区别又在于哪里呢?知之者的学习一定是受外在的利益推动,比如说要志于仕。好之者呢,就是喜欢学问本身,但是内心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道,只不过是学问渊博,却在这个世间无所作为。乐之者,他之所以学习一定是有内在动机的,他们往往都是因为心中的道而学习,而且他们也一定包括“好之者”,因为如果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正如颜回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环境中仍然坚持着学习,这一定是很奇怪的。所以学习的境界,是分为两种的:第一种就是因为外在的动机从而去学习,这就是低的境界;第二种就是他心中有一个内在的动机去推动他学习,正如那些“乐之者”,他们的学习境界一定是非常之高的。
孔子是一代圣人,我们已经讲了学习的至高境界是怎样的,那么孔子学习的境界又是如何的高呢?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在学习的时候,真的就是在做“作乐”,学习能使孔子忘记吃饭,并且忘掉自己的所有忧愁,甚至他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孔子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学到现在,他学习的时光都是快乐的,所以才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都已经老了。而孔子在内修之时,还包括了不断地外推。儒者的修己,一定也是包含着外推的,如果不是,那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儒者。孔子正是儒家的开辟领头人,也是将这最重的道与天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周游列国推行大道,这就是他一生的使命,他将自己的所学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道和外推,这样的境界,难道不是至高无上的吗?
一个人的境界之高低一定不在于他的学识之渊浅。而是他是否有一个真正向往的方向。是否真正将自己的知融入了行。有没有在不断自省内修中从而将它“推”出去。而我们的境界,也是会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现在我们有一个这样崇高的孔圣人能让我们来仰慕,那我们何不见贤思齐,不断对照孔圣人的境界,从而反省自己的做为,而改之。
整体论述不错
几个小问题——
境界的高低,一切本质就在于你学习的目的,以及你是否有回归自身的自省与内修——对于儒家来说,还有外推的维度哦
知之者的学习一定是受外在的利益推动,比如说要志于仕。好之者呢,就是喜欢学问本身,但是内心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道,只不过是学问渊博,却在这个世间无所作为——”知之“和”好之“的含义好像搞反了,你再琢磨琢磨
当然,最后,你应该结合自己分析你的学习境界
朝向
https://www.jianshu.com/p/93d667e67a93
论述清晰,有切己思考和感发
但是要注意校对,你看看最后一段,关键处都有好几个错误哦
学习的层次
学习有几种境界呢?是不是按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分的呢?
在现在而言,学习越好,差不多就是看你的博士学位和学士的地位高不高,但是,中规中矩,他们还都是在同一个层面的,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层面的呢?他们难道是一样的吗?
虽然说平民和硕士还有博士,这些人确实不一样,但事实上,它们只是存在于一个理性的层面。那么,真正的学习境界,又该怎么划分呢?
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健,可谓好学也已。它这里面说的,是君子在学习上,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但是有人说孔子这句话中,强调自治,君子食无饱居无安,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因为食物饱居无安,是孔子说的,君子可以有的条件,哪怕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君子依然可以去求道,去学。
而如果你给一个君子豪华的房子,并且,这并不是通过什么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那么君子又不会推脱,说我为了食无饱,居无安而和你说我就不住这房子,我一定要食无饱居无安。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就是孔子评价颜回的话,一个破烂的巷子里,虽然是一箪食,一瓢饮,但是却依然不改其乐,乐于学,这就是颜回。
而孔子给出的准确的一个学习的划分,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难看出,其中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知之者,第二个是好之者,而第三个则是乐之者。
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呢?我认为应该是递进的关系。知之者,比如说老师说你应该去学这个知识,你就说,哦,那我就去学吧。于是就去学这样知识,学这门课,但这却不是自愿的。而好之者呢?则是自己觉得我如果学好了,我就可以去获得高官名录,我就可以去成为更高的官,有更好的收入,光宗耀祖,所以我要去学,也就是在一个理性的层面。为了自身更好的外在条件而去学。而乐之者呢?则是像颜回孔子这样的孔颜之乐,哪怕是自己的条件不好,哪怕是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依然会学。
像孔子自评时,他说过,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和颜回一样,都是安贫乐道,哪怕是自身的外在条件再差,依然选择继续求道,而不是先放下求道,想一想自己将来该去做什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点,而生活更好一点之后,才能自己再去求道。
而我自己呢?我又处在哪一个层面呢?
我觉得我现在应该是在知之者和好之者之间,因为有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学科,我就是只知道自己应该去学,因为不学的话,会带来很大的不利,而自己却一点也不愿意去学。而还有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学科,我刚喜欢自己去探索,但是如果让我自己去选择吃饱穿暖,还是先学,先去寻找自己的方向,我依然会选择先吃饱穿暖,而不是自己先去想求道。
体现思考的写作
前面博士硕士的例子,是想从对比中引出真正的境界,思路很好,但是论述的文字至少可以减去一半——你可以借此体会言简意赅哦!
最后带入自己的分析,很棒!其实,愿意当个知之者已经不错啦!因为更多的人是不知也不想知呢!所以,知之者已经可以谈境界了,接下来,就是不断超越。钰康有愿望,不要偷偷埋葬它!
论学习的境界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学习的目的和策略。那么,学习又有着怎样的境界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胜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对于这一句话,我第一时间认为,孔子在强调君子需要“食无饱,居无安”。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孔子并不是说君子不需要物质的生存,而是君子不需要聚焦这些,君子真正聚焦的是内心的道,也就是“敏于事而胜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对于这种学习境界,颜回也达到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说明了,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在恶劣环境中,也能“安贫乐道”,不注重外在,而注重内在的学习境界。孔子也因此给于颜回提高的评价。虽然颜回在困境中,但他依旧乐于道,儒家把这种乐,称为“孔颜之乐”。也就是像孔子和颜回一样,把快乐放在道上。
那么下面这句话,孔子真正的给我们讲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孔子已经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分别是: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那么三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先从动机上做区分?知之者的动机是外在的,因为知之者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一个外在的人或事告诉他要学习。那么好之者的动机,也同样是外在的。好之者是当他知道了一个外在的目标,而去学习(努力)。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沉浸于知识本身,而且乐于其中。也就是说,乐之者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在,而非外在。
那么,“知之者”为何不如“好之者”?而“好之者”为何又不如“乐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因为知之者的学习动力没有好之者大,但两者的动机都是外在的。而乐之者的动力,是对道的渴望,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所以好之者不能真正体会到学的快乐,这也就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因。
那孔子呢?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那么,此时的孔子抵达到哪种境界了?不用说,肯定是乐之者的境界呀!那孔子为什么可以抵达这种境界?因为孔子他明白了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道。也可以说,他在内心中体会到了道的快乐,也就是立己和修身。其次,他把天命扛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恢复周礼,推行人政”的使命,这可以说是外推也是达人。
那么现在,我自己的学习停留在哪一个境界上呢?我觉得在数学上,我介于“好之者”和“乐之者”中间,因为我觉得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也想更一步去探索,但有时又需要别人“拉”我一把。在语文上,我觉得我也是介于“知之者”和“好之者”中间,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语文上是处于“未发桥儿”状态,但是在和春燕老师对话后,我决定努力一把,所以我觉得,我的语文在向“好之者“靠近。但当然,最终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修炼成“乐之者”!
哇,榛果然在有意的完成超越啊!这篇文章看到你很好的落实了课堂讨论的点,而且结合自己来印证。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大大的赞好好阅读——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深入读下去。如此,那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你就能够体会到了,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层次清晰,且基本无输入错误,可以看出用心(不过要在此基础上尽量提升效率哦,一篇文章不能超过四十分钟)
需要继续关联材料的内在逻辑,可以看看推荐的同学文章,或许有启发
手写长度新突破而且涂抹错误减少下次可以恢复电子版本。
但是今天文章逻辑不清晰。建议看看推荐文章,或许有新的启发
论学习的境界
我们说完了具体的学习的目的和策略,那么我们的学习最终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呢?其实,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的学习也会越来越由外转向内,逐渐在自我的维度上提升境界。而境界这个词包含的也比较多,他包含了我们学习最理想的状态,也定义了怎样才算是真正正确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境界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孔子对学习的不同境界做了区分。他把这些分为了三个层次,一个是知之, 一个是好之, 一个是乐之。而这三个都是学习的不同级别。 第一个知之就是知道要学习,钻研学问本身。好之则是想要知道学问,一直在努力学习。而真正的乐之则是乐在研究学问本身,并不在乎外在的东西。那么问题来了,好之者,乐之者和知之者,他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其实在我看来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目的和意义上的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知之者知道的仅仅只是要学习,那么他为什么要学习呢?也许只是别人告诉他要学习,所以他才会学习。那么这就是没有意义的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好之者是知道自己的目标的,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钻研学问本身,他并不会在钻研中体会到快乐。他的目标也许是外在的,比如考上一个好大学 或者有一份好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所以他才有动力,那么这算是外在的目标。然后就是好之者,好之者的目标是在内在,不断的提升自己和内省,他把钻研学问本身算作一种快乐。这就是三个目标的不同。也是我认为这三者之间的不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对于孔子来说,怎样的境界才算是好学呢?这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不求,不求外在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话中所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求的方面。我们真正求的应该是对自己内在的修养。而这包括两点,一点就是在学习的维度上应该勤奋,而我们也要对知识和言语理解到最严谨。而另一点就是我们应该对照那些有道的人来不断的内省,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这就很类似于我们学过的“见贤思齐”。只有这样 ,才能称为好学。而在学这一课之前,我一直认为好学仅仅就是勤奋的学习,并且有动力的一直努力,那么这样的好学也就仅仅停留在知识上的学习,而且这也仅仅停留在孔子的好知的层面。但是孔子的好学既包括知识的好学又包括真正的对道的好学,而且上升到了乐知的层面。比如有道而正焉,就是自省和提升生命的维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我看来,也上升到了好知的呈度,他注意的是学问本身,正向颜回那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聚焦的是真正的道 ,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而颜回和孔子这样的钻研学问本身的乐,也称为孔颜之乐。并不在乎外在的东西。而我认为,我的好学也仅仅达到了知识上的层面,并没有再继续上升。因为我认为我还没有达到 一直在追问自己学习的意义的境界,也许我还停留在好之者的层面。但是我却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我希望我能不仅仅限于对未来的外在的目标的担忧,这也证明我并没有找到真正的乐。而真正的担忧变成我怎样活成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一个过程。
那么孔子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呢?我们可以通过论语中的一条得知。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这里,孔子的境界是分为两个维度的。一个是向内,一个是向外。在内的维度是孔子在不断的钻研道,有兴趣,有乐趣,早已达到了乐学的程度。而在外推的维度,是认为自己有天命,有使命来传播道。那么这也就同时做到了立己达人的两种维度。这就是孔子达到的学习境界。
学习的境界是不断在提升的,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境界,努力做到真正的立己达人。
复制文字重新提交,看不到
关联自己,落下思考,持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