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侄女今年6岁,正是活泼可爱、充满童真的年龄,平日与我关系亲近,似朋友般相待。我若学到些新鲜技能总想带上她一起玩儿,比如有段时间,我痴迷于烘焙,便迫不及待地想带上她一起玩儿,即使最后蛋糕被烤成大饼,我俩仍乐此不疲。即便过了很久,她跟我再见面,也总不忘向“老搭档”吐槽,“姑姑,你还记得么,上次我俩把蛋糕烤成了大饼。”然后,我俩便捂着嘴哈哈大笑。
她呢,如果有新鲜的玩意儿,更是喜欢拿来跟我分享。每次一到她家,她便开始翻箱倒柜地展示她的新玩具、新画作、新游戏、新手工……相隔两地,在视频聊天里她也总喜欢把着手机跟我聊个不停,一会儿一个问题,一会儿一句,“姑姑,我想问你个事儿或者姑姑,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因为这个姑姑总是陪她玩儿,愿意花时间陪她聊天,所以我才得以跨越年龄的鸿沟,深得小侄女的欢心。我想,她想必是把我当成了“同龄人”,以至于每次跟我玩游戏之前,她都要先向奶奶请示:“奶奶,可以让姑姑跟我玩会儿这个么?”
看吧,我的地位在她眼里“直线”下降成一个与她相同,不具备自主权的孩子,她顺带都替我请了假,向我的妈妈报了备。
我尴尬地笑了,心想,她开心就好。但事实上,我从未意识到,其实在哄孩子开心的同时,我也满足自己内心“孩子”的快乐,直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儿。
二
前两天,我从朋友那儿看到她给儿子买的房屋玩具模型——DIY微缩版别墅,不仅外观与真实的小别墅相同,就连内部陈设也都一应俱全,比如mini沙发、mini厨房、mini电视机、mini衣柜……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座梦想小屋。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玩具真不错,我很喜欢,所以一定要给小侄女分享一下,孩子一定也会喜欢。
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有趣的玩具信息分享给她,尽可能地把玩具的细节描述地有趣,并告诉她,“我俩可以一起拼装呀,这想想就很有趣。”
小侄女的兴致终于被我调动起来,她的想象大门被打开。她说要给小房子贴贴画儿,要把她的小马宝莉放进去,如果空间够大,她还想把房子当成是芭比娃娃的家……
但问题来了,我和她不在一个城市,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共同拼装的愿望呢?或者还有谁能帮她一起完成拼装呢?
为了尽快达成愿望,她想了一圈,爸爸妈妈都在忙于工作,很难抽出时间去帮她拼装这个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玩具。
于是,她跑去找爷爷帮忙,爷爷看了一眼玩具介绍,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意思?都是沙发、桌子,家里不是到处都是嘛!”
然后她又去找奶奶帮忙,奶奶答应帮忙,但是要在妹妹睡觉后才可以帮她。
这好像也行不通,最后我俩觉得还是要靠自己完成,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等我假期回去,这个愿望才能达成。
于是乎,这个暂时存在于想象中的礼物从我的期待变成了小侄女的期待,从我的兴高采烈化作小侄女的失望落寞,让这个成年人成功讨好小朋友的招数失灵。
仔细想想看,我取悦孩子的本质上,其实是在取悦自己。我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强行传递美化信息给她,让她与我达成共识。当我买了一件我喜欢的礼物送给她,并希望她也喜欢,这样我才能从送出礼物中获得最大化的满足,收获孩子的喜欢。
我买礼物和我送礼物,其实都是在为我自己而已,通过这个行为得到孩子的喜欢。而至于孩子能否在这个礼物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或者是否真的喜欢和需要,我却从未真正在意。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私心,以一个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在牵着一个孩子的鼻子走罢了。而孩子只是全程在被我这个大人吊着胃口,被提起的兴趣却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三
《老友记》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乔伊和菲比关于自私论的讨论。
乔伊说,做让自己高兴的事儿,就算是一种自私。世上所有的好事儿出发点都是私心,为了自己。
菲比反驳说,世上有很多人做好事都没有私心。但她搜索一圈儿,发现无论是自己偷偷帮忙邻居打扫卫生,被邻居发现后热情地请她吃食物、喝饮料表示感谢,还是她帮助弟弟怀孕生下三胞胎,又或是她向讨厌的电视节目做捐款帮助乔伊成功获得电视出镜机会,这些事情都让她自己感觉到开心。而一旦获得开心,她便陷入乔伊所说的“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就是自私”的魔咒。
这个桥段充满诡辩意味的逗趣,但核心不在于“对他人好的事情到底要不要做”,而是“你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助于他人”以及“你做这件事儿的出发点是什么”。
同样,与孩子交往以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需要警惕私心,以自我为出发点,按照“自以为”、“为你好”、“你会喜欢”的逻辑,做出强势的干预行为,而忽略孩子的需求。
比如最近朋友在为孩子上什么样的辅导班发愁,本来已经按照孩子的兴趣和学习节奏报了两个课外班了,可一看朋友圈的晒娃儿动态,她不禁感到焦虑。别人家的孩子最近都学新技能——篮球、机器人、乐器……这样下去岂不是让自己的孩子又落下了。于是一心急,她便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试听课,期望把孩子培养地更加全面。
可当发现孩子对各类试听课并没有产生多大兴趣时,她又再次意识到,孩子的兴趣才更重要,强行地报一堆孩子不感兴趣的辅导班,反而适得其反。而报班的初衷始终是以孩子为出发点,满足孩子成长的乐趣,而不是随大流或者只为满足朋友圈攀比的虚荣心。
所以我们关心孩子,要时刻警惕,不要打着“为你好”、“你会喜欢”的幌子,而是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
只有把自己的私心退一步收起来,才能更进一步地看到孩子的渴求,这样我们才会收获真正的开心吧!
本文首发于公号【文修安】,现转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