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没有任何目的地的出游。只是在茫然时间打开了高德地图,划着屏幕,看到了弯曲的海河。
深蓝的水也是深蓝的夜,手机屏幕的蓝光幻化成了想象的景。有些波澜,有点憧憬,在傍晚时分披着霞光便出发了。
第一次感受鞍山道的无限延长,骑过热闹的街区,平静的医院,踏过石板路走进茂盛树荫下的黑,而后树帘拉开,房屋生长,瞥见了城市的光。
人多了,风也就暖了......
在穿梭的流光中前行,不知不觉也就到了。
赤峰桥到解放桥的这段,听说是海河岸边晚上最热闹的。从空旷安静的那边穿越高高的廊道来到热闹的这边,声音超过了临界点突然放大,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边是津湾广场,解放桥跨过海河便是天津站广场,世纪钟顶着天,天幕下全是熙攘的人。天津话、弹唱声、汽车喇叭、游轮呼鸣......都融成了一团!眯着眼,便化进了风里。
从津湾广场出发向东走,是赤峰桥的方向。沿路走着,有零星小吃如关东煮之类,更多是卖饰品的小摊铺;先经过临时车展,就能来到游轮码头;再过去便听见有年轻人的欢呼声,那里有像商场里演艺之类的表演,现场火爆,偷偷“混”入其中,双手举起像蹦迪跟着主持的指令摇摆,十分可爱!再走,赤峰桥的氛围便冷了。
想着向西去,去解放桥那边。
温度都明显升高了。再次路过津湾广场才瞧见岸边全是人,坐着观赏着夜景;慢慢走着,地坪逐渐向下,桥要起来了。看着饱览的全部,手痒痒的,画了幅不太成样的速写。
进入大学后都没怎么动笔画画,但朝花夕拾,不算晚。
走上桥的景色更广阔了。虽然人挤人,但被挤到栏杆边也是好事(别掉下去),往海河望去,是深蓝的水映着深蓝的空。
但桥那边就不太有意思。世纪钟和天津站广场上人数骤降,车和人混行在一起,也没有娱乐空间供玩乐、休憩空间作停留。晃了晃也就折回,抬手看表,竟到晚上十点了。
骑回的路上,我与深沉的夜一起沉思,生命不需要太多计划。
有一个目的地,有一个起点,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