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清淡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追风筝的人》是在回忆下开始的,1970年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管家儿子哈桑童年美好的友谊,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由于阿米尔的懦弱而破裂。当时的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追回风筝,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说实在这段开始没看明白,与当下的网络小说比,确实隐晦许多,本应帮助哈桑的阿米尔却没有勇气出面帮助哈桑,随后,阿米尔深深的陷入了痛苦和自责当中。为了减轻自己的愧疚,阿米尔通过诬陷赶走了哈桑,阿米尔一家也因为战争的爆发逃到了美国,并在美国生活下来。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为了得到救赎,阿米尔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阿富汗,却发现哈桑原来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得知真相的阿米儿,历尽千辛万苦救出了哈桑的孩子,并回到了美国。亲情与友情,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阿米尔在这一切之后,慢慢的成长,最终通过为哈桑儿子追风筝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哈桑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牺牲?阿米尔为什么会为了自己伤害身边那些爱他的人?

如果说阿米尔在小巷看见哈桑受到伤害的时候能挺身而出,也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如此程度深的伤害。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会让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看见自己的朋友收到侵犯的时候选择缄默?为了重拾爸爸的爱而牺牲别人?其实种族的歧视哪国都有,宗教的差别更是深入人心,他自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少爷,哈森本是低贱的种族,高贵血液的阿米尔,他身上充满了懦弱,恐惧,自卑。相对于阿米尔,我更喜欢哈森,可能作者说哈森像中国娃娃,他身上的忠诚,坚毅,聪慧与身俱来,与种族,宗教无关,一步错步步错,一次的错误选择,给哈桑的一生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让爸爸永远失去了阿里,失去了他的兄弟;让哈桑永远失去了单纯快乐的岁月。都只是因为阿米尔一个人的自私和懦弱。虽然如此,这一切我想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吧,倘若爸爸能对阿米尔好一点,会叫“亲爱的哈桑”,也会叫“亲爱的阿米尔”,或者爸爸能接纳醉酒犯错生出的哈森,对他说这是你弟弟,冲破世俗观念,把他当做亲儿子对待,而不是奴仆,阿米尔也许也不会这般懦弱,自私,遇事只知逃避,也不会一度嫉妒哈桑能得到爸爸的爱。爸爸才是罪魁祸首,为了救赎自己建造恤孤院,可后来自己的孙子安博尔又恰恰被遗落在此,真是天道轮回,说实话,看这部小说,都会感觉很压抑,好像能够理解阿米尔的心情,却又难以理解,矛盾和自责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为了远离内心谴责,逃离阿富汗,难以置信他的所作所为。明明只要好好沟通好好道歉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被他的自私懦弱搞得一片狼藉,最后没有一个人免受伤害。追风筝的人,一生都在追逐,或许追逐救赎,或许追逐原谅。念及那些如风往事,冷暖自知。也许谁的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谁没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谁能保证自己的心灵永在阳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重新面对心灵的拷问,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是一个悲剧,却又十分美丽,缠绕着丝丝温情,一个残酷却动人的悲剧,怪不得老师说,美学中悲剧是一种美,一种发自心灵的深思,真是记忆深刻,最近看《绿皮书》《叶问》感觉种族歧视真的是血淋淋,好在结局不那么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人说,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韩国有位作家教怎么读书,说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去读这个领域的一百...
    鹿依牧阅读 3,544评论 7 3
  • ▼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 Jay 孔家是镇上有名的面具世家,这手艺也传承了百年。孔家的面具与寻常的...
    壹诧阅读 2,118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