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大脑,闲置还是使用,是个问题。”面对事物或问题,有的人选择独立思考,有的人选择诉诸权威。后者的问题在于,过度迷信权威不一定能帮我们看到事实,得到答案,而很可能让我们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甚至误入歧途,浪费时间。
任何知识,都离不开那些基础概念,一块块概念砖头搭建出整个知识大厦。学知识,就得弄明白这些基础的概念,哪块砖头没搞清楚,都可能影响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稳固。但是总会有人陷在概念不清的泥沼中而不自知,就像有的人模糊“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概念,大谈时间管理术,其实说的都是自我管理,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时间是没法被管理的,我们只能管理自己。还有些人会因为拒绝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导致认知或逻辑上的错误。这些人其实都掉进了思维的陷阱,我们要在实践中避免走入同样的误区。
学习思考中少不了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但因果关系很复杂,如果发生错误归因,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因果关系的分析需要慎重审视。一方面,遇到“因为A,所以B”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A不一定是B的理由。2.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3.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另一方面,不要迷信教科书上说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说法,有时候A和B是互为因果的,正如我们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了我们。所以,李老师说:“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有'心'。”
在书中学到一个知识——双盲测试。新药研制出后,需要测试才能正式投入使用。被试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吃真药,另一组吃假药,也就是与真药外观一样的安慰剂,被试者不知道自己吃的药有区别,以为都吃的是真药,这是“第一盲”。发药的人知道有安慰剂,但具体哪个是并不清楚,只是标号发放,这是“第二盲”。把吃真药好转的比例与吃假药好转的比例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解新药的实际效果了。李老师介绍这个双盲测试,是说可以用这种思考模式审视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某些人运用某种“高明”学习方法的好效果,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也就是提醒我们在类似事情归因上要理性。
这一章还提到了原命题和逆命题、举证责任,还说了案例教学的局限等等,一读即明,不再赘述。
对第五章1—8的笔记就写这么多,有空再写后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