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欧阳健
下半年以来
进德镇四连村中坡屯动静有点大
因而惹人注目——
中坡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通过“三清三拆”改善外部环境
又通过品牌打造推进产业发展
还通过文化推介展示、提高形象
总之是哔哔嘭嘭搞了起来
古老的村落,正在抽丝剥茧
焕发第二春!
据史料信息显示
明朝中后期
覃氏壮族已到四连一带开发立村
距今将近500年
想比于200多年后从广东移居过来的客家人
他们是正宗“本土人”
这,就是中坡屯全景
她静立于碧水一湾的冲积带上
一马平川,既无岭又无坡
哪来的“中坡”呢?
翻起老书一看
果然,过去不叫“中坡”,而叫“中陂”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马平县志》,记载为“中陂”
成书于民国年间的《柳江县志》,也记为“中陂”
“陂”(pí)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水际”。如《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二是“池塘”。如《礼记·月令》:毋漉陂池
结合该屯的地理位置,“陂”字起的很形象
看来,中坡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文化滴嘛
可是后来,为了通俗易记还是别的原因
“陂”改成了“坡”
并沿袭下来!
既然以塘边水际为名
中坡相应的地理特征就很突出
田园风光、湿地风光、人文风物
都不错吧
而且,该屯处在河流冲积带上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加上这一带开发时间早
土客壮汉交流种植经验,互相促进
良种良法施于良土上
产出的稻米油泽亮白,煮的饭软香清甜
打出了“一都米”的声誉!
讲起“一都米”
老柳州人都能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清代时客家人把一都米运下广东
秒杀羊城大米,当地米价立马下跌
民国时期,谷埠街每天数百担优质米
主要来自一都
说“一都米”搞烘了谷埠街,也不为过
一都,顺理成章成了柳州的粮仓!
“一都米”这个200年的品牌
能否再现荣光?
中坡人勇于带这个头
以乡村振兴的政策利好落地为契机
重新“唤醒”这一品牌,并不断做大
良田选取,管理规程,产业运作,公司运行
他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目前中坡,已试水推出一都“牙尖米”
新产业的动力马达
会是“一都米”吗
让我们满怀期待,吆喝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