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艺术作品(思想搬运工再次登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简书的主要观点是:艺术作品比实物更容易帮助我们认识实物。

题外话:当我想不到写什么的时候,其中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打开“叔本华”的书,因为基本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理解和思考的观点。

下面开始半搬运:

艺术总是把个体作为其主题,然后精确和细腻地把这一个体及其一切独特之处,甚至那些毫不显眼的地方展现出来;而科学是运用概念进行工作,而每一条这样的概念都代表了无数的个体,因为它一次性地描绘和确定了这类事物的总体特征。

这样,我们似乎就会觉得,艺术的追求相当渺小和欠缺意义。但是,艺术的本质却在于它的以一类千,因为它对个体的精心、细致的个别描写,其目的就是揭示这一个体的总类的理念

艺术作品(特别是一幅画、雕像等造型艺术)比实物更容易帮助我们认识实物,它比现实更接近理念。

其中原因有:艺术作品已经是通过了主体作用的东西,就像是已经吸收了营养的部分。更深层的原因是:现实事物是向我们展示那只存在一次、以后不再的东西,亦即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形式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构成了那真正的个别事物;艺术作品并不是那样。

艺术作品展示给我们的只是事物的形式。如果这一形式能够完美地和多角度地全面表现出来的话,那就是这理念本身了。

因此,每一造型艺术作品马上就把我们从个体的东西引至单纯的形式上去,形式脱离了物质就已经使形式更加接近理念了。

所以,形式与物质的分离就是美术作品的特征,这恰恰是因为美术作品的目的就是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理念。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只把形式而不带物质表现出来,是至为重要的事情。

这里叔本华还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体现这个观点。为什么蜡像再逼真也不能称为艺术作品(在美学意义上说),蜡像不仅提供了形式还给予了物质,明白无误地把个体本身,亦即存在一次、永远不再的东西提供给我们了,但是这些蜡像形象却却少了那赋予这一匆即逝的、存在以价值、犹如生命的东西——亦即某一个体引至那永远、无限次地存在于无数个体之中的东西,就是形式或理念,也就是这个原因,蜡像会隐隐使我们毛骨悚然,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它看上去就跟僵尸一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这几天都在听《易中天品三国》。 三国里有一个人他不受现代人喜欢,在以前有说书的说三国,人们听见他战败了,所有人都...
    蓝色之冥阅读 249评论 2 4
  • 传统中医疗法是一门结合天然物质和朴素的治疗手段来防治疾病的学问,常见的有刮痧、针刺、艾灸、推拿、拔罐、中药灌肠等,...
    明升心经阅读 2,396评论 0 14
  • 本集匿名投票荣誉榜 诗魁:子雷,作品《七律·蜣螂(新韵)》 副魁(并列): 君怀璧,作品《七律·萤火虫》 子雷,作...
    霙愔阅读 1,632评论 1 5
  • 搬到这里已经快一个月了,尽管距离上班的地点更远了,但是心里却会本能性的倾向于这边的环境。之前朋友问我为什么搬家搬这...
    天涯远阅读 4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