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光是借来的。原谅我盗用了老师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太美了。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这名字来自一本绘本,所以她也是借来的,看样子美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月亮本身不发光,他的光来自哪里,来自太阳。中心思想是什么,借光呗。哈哈,搞了点噱头,我们要借什么光,做什么呢?
写文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天才除外)。可以说这是每个作者的必经之路,绝对化要求,那是什么?那就是——阅读。
现在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里面也布置了阅读作业,这是好现象。我家的孩子阅读量不少。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喜欢停留在一些漫画、魔法科幻、校园小说中。这些文章也不错,但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哪怕看的再多,收获并不大,而且他们拒绝看一些有深度的书。当时呢,我认为孩子心智就如此。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就像我们孩子喜欢吃很多添加剂的面包,你要他去吃营养丰富但是口感朴素的馒头,他们多半不要吃,因为面包好吃,纵然你觉得馒头更适合我们东方人的胃。但这次听课以后我觉得。家长还是需要去引导的。让孩子们的阅读更深一个层次,名家大作,高屋建瓴,我们去借一部分光来,照亮孩子的前进之路。
这里我推荐都是一些民国时期的作家,比如茅盾、叶圣陶、鲁迅、林语堂、沈从文、许地山等等,他们的文章朴实、真诚,没有什么华丽的堆砌。但是人生所有的智慧都在里面。为什么推荐这个时期的作家文章。因为站在人才学的角度我们来仰望星空,可以看到20世纪上叶的中国的确是群星璀璨的一个时代,虽然历经战乱、灾祸、外敌入侵与王朝更迭。但是涌现了许多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的科学巨匠与文化大家。民国时期的青少年大多数为爱国而勤奋学习,尽管那时学生运动不断,但是不管怎么闹怎么乱,书斋教室总是安静的,读书人并不是为找一份好工作而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在读书人身上是延续下来了的。这种精神力量是滋养下一代最为强大的根基。还有一个推荐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文章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文章没有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也不是现在白话的一览无余。其中韵味更为绵长细腻。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我是一个比较毛燥的人,看书哗哗哗非常的快,孩子估计也被潜移默化了,看书也是唰唰唰。求数量不求质量,不是好现象。此刻开始转变,沉下心来去阅读,去朗读,沉浸到文章里面去,去聆听、去投入,深刻体会大师的那种深度与广度。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
我们也可以借用大师的光,偷偷的来照亮自己,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