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革新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讲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将教学的重点由“教”向“学”的转化已经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资源达到共享,使学生学习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率。
“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微信、微博,微课,微读书,微视频(抖音、快手)等“微”生物遍地开花。我国微课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提出的,在2013年由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标志着微课全面入驻高等教育领域。关于微课的定义,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确定的概念。在我国,大家比较认同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对微课的定义,他认为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目前的方式有:PTT,PTT+讲解,文图,长图片,短视频,录屏,动画,微电影和各种APP等。微课的关键就是就是在于“微”字。其主要特点有:
微课的时间短。关于注意力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长为10分钟,10分钟后注意力开始下降,视觉浏览停留时间是2-5分钟,因此,微课的时长需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控制在3-5分钟学习者的体验会更好。时长越短的微课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越高,难度也会越大。
从微课的内容主题鲜明且短小精悍。一个好的微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的某一个任务点相对应的。微课的内容不应太复杂,难度太大的。太过复杂、难度过大不便于在短时间内表达清楚。微课也要要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时长短,但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端或PC端进行学习,学生利用闲暇课余时间随时进行观看,通过以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师把微课设计的短小精悍,实用性强,学生在便可随时随地地毫无约束地获取知识。一个微课一般对应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针对性强,时长短,化难为易,这样的微课有助于学生能够坚持学习。此外,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可以反复观看,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只是讲一遍,微课可以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掌握,并且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比起一节课45分钟听老师讲授,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显得枯燥无味,而且可能不知所云。现在的学生喜欢用电子产品,喜欢看图片,喜欢短视频。微课既可以真实又可以虚拟,视频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实景拍摄,也可以是虚拟动画、软件录屏等,还可以是多种媒体依据合理的思路与结构后期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比如老师可以在视频素材方面生活化一些,教学过程会变得有趣、生动,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完成微课制作,发布在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共享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完成作业等,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师生间的互动更加流畅。
微课对于老师是教学神器;对学生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