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恐惧不意味着横冲直撞,而是不必胆战心惊的做事与活着。
人生一世,终究要死去,若能正心诚意,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我生发如此观念良非晚也,而落地生根竟用了不下十年光景。
整个青少年时期心中装满了恐惧,怕过父亲,怕过老师,怕过不及格,怕过囊中羞涩,怕过白首无成……
因为这无数的怕我不断暗示自己不要怕,不要怕任何事物。我和年幼的弟弟说不要怕,和朋友说不要怕和学生说不要怕……可还是怕。
是啊,说到容易,做到谈何容易!?还是怕了很多年,怕失去爱人,怕对峙,怕被批评,怕麻烦,怕外界的指点……
在这无数的怕中什么事也没能做好,战战兢兢,瞻前顾后。直到我决定算了,实在不行就不做了吧的心态去冒险,我不怕了,我不怕被讨厌,我不怕丢失工作,我不怕面对面怒吼再握手言和…可当我坦诚胸臆后才发现,原来那些令我担忧的事并没有一一应验。
于是,我开始扩大这中“不怕”,心中唯抱真诚不放,做当做之事,言不吐不快之言,交愿交之人,放该放、不得不放之一切,而我仍向前而去,哪怕只是独行。所谓“素履之往”,此之谓也?
就拿我教书这份工作来说吧,想做好它何其之易!
当今教育,管理者无故加之,家长火上焦油,学生千奇百怪之现状,让多少老师畏首畏尾,厌倦已极。况且,一个教育者的收入又并不可观,工作中临深履薄之态贯穿始终。
我想现今没有哪个行业比老师更割裂,学校社会鸡血猛灌,而老师已集体趋向躺平。收入少,责任大;收入少,压力大;收入少,难度大……
仅以收入少来说,多少人就难以提起干劲。再加上无限的防贼式管理,就更加令人感到无语无力无奈。老师本来是急需要行业尊严来夯实工作热情的,反正钱已经拿不到多少,情绪价值也被剥夺殆尽,还要面对冷嘲热讽和横眉冷对的话,任谁恐怕也难效犬马之劳。
我见过一些学校器重,家长敬重,学生尊重的老师,他们通常都是特别努力工作,还乐此不疲,从不抱怨。也不需要谁来特别监督考核,就能把工作做成行业标杆。他们还懒得搞人际关系。人也纯粹,有话直说,从不绕弯,口不提钱,也不邀宠,就是干干净净,简简单单的工作。
而这种老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工作热情,几乎都是因为有一个优渥的家境。他们甚至不知道哪天发工资,也很少看工资卡。随时可以给学生补课,下班也不急着回家,简直有任劳任怨,打工人圣体的迹象。他们和学生的关系多半相当融洽,没事还给同事点杯咖啡、奶茶,给学生买零食送礼物。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生存困境,做不做这个老师,甚至工作与否毫不影响往后的生活品质。他们的工作完全就是因为热爱,热爱那纯粹所带来的令人陶醉的业绩与爱戴。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当然这一点适用于多数行业的从业者。这样的人因为无惧,所以纯粹,又因为纯粹的投入,反而得分了难料的回报。
反观有生存困境的老师呢?他们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学生,不敢和家长说一句重话,看到领导经过时要在内心反复练习微笑,然后鼓足勇气打个尴尬的招呼或是直接绕开……他们什么都怕,可能还要不厌其烦的计算每个月的工资,发工资前好几天就开始核算自己这个月能拿到多少,拿到工资条再反复核对可会有误差……心中期待并盘算着为什么没有家长请客吃饭和送点礼物。既不愿主动承担责任,对于学校派发的工作,首先想的是给我这点钱还想把我当驴使?反正主打一个能躲就躲,能混就混。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应对这些,欲求突破唯有以无惧之心态,心无旁骛的直面问题方得正解。
因为只有以勇猛精进,赤诚之心去做事,才能真正将一件事做好,而只要将一件件事做好,就会被人看见。无论是纯粹的还是不纯粹的,如此,均大有裨益。
此间大可不必怀有那种心态,即只要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的心态来考虑,这首先并非完全是事实,况且“苦”又该如何定义便是一个重大问题?
原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退休离任后又就任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校长,据他本人说做这份工作完全是分文不取的。一来是因为他有不低的退休金,二来他说自己参与到这项工作完全是为了一个理念,一个情节。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实属难得,自己感到幸运,而没有任何吃亏情绪。我想他的话应当可以相信,哪怕曹德旺还是会付给他薪酬,那也不能掩盖他愿意参与这项事业的初心是真。
但眼下常见的管理模式都是“防范式管理”,即将员工理解为下级、怠惰和索取者、吃拿卡要者,更直白的说就像是“防贼”。
某种意义上看这并没有什么问题,长时间看甚至好用。但却是低效、离心、团队不稳的落后模式。
事实上对于不同的员工无论以什么方式对待,无非都是为了“创收”。有理想的要让他牵头具体的项目,有热情的要让他爱上这个团队,有欲望的要让他尝到甜头……
历史已经证明,集权化管理最终都将走向僵化和解体,因为它面对的是既不确定而又复杂多变的具体的人。
假使你想刺激一个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物质回报和精神满足。俗一点的话,还是得加钱。其实,只要给略微高于行业标准的薪金,就能创造出绝对可观的收益。
如果公司承诺你创造相应的收益便奖励你 10000 元,但却要分 2 次发放。且在创收后的六个月后才能开始发放,且在这六个月中你的业绩至少不能低于正常值,否则将按比例扣除部分奖励……
那么,这显然不是好的方式。与其发 10000 发的这么扭扭捏捏,不如直接在他实现目标的当天就给他发 5000,而且只有 5000。但若是接下来他仍能实现相应目标,仍旧再发 5000。如此一来,再用严密的管理不仅低效,且进一步增加监察队伍的臃肿,从而又制造一系列工作之外的管理负担。
不过,以上问题是从业者不太能左右的境况,它至多是一种理想主义。没有企业会单纯的用丰厚奖励去管理,他一定有形式主义,有压制,有威胁,有考核……
因此之故,以自我为突破便是每个“打工人”的自我救赎之道。
不在乎,不在乎做一个“异类”;不在乎无关人员的评头论足,不在乎无法对质的误解;不在乎无法解释的问题;不在乎领导的一句威胁;不在乎眼下那一点点的委屈……只要坚持下去,再坚持一会,就会迎来新的局面,一种得心应手的局面,一种洒落的局面,一种别开生面而又神清气爽的局面。
总之,从恐惧到不恐惧,再到不知道自己还有恐惧需要走一段暗路,可只有走上去,再走过去,我们才能体味不恐惧对漫长人生的无限价值。你要让这一天早点来,就算是晚一点,也属难得之幸福。
《七宗罪》中有段简短的对话却意味深长。
“海明威曾说,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奋斗的!”
我觉得后半句是对的。
哪怕前半句被言者否定了,后半句仍被愿意活下去的人坚守。
生命就是一场旅程,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去正视,去冒犯,去尝试,去经受,去爱,哪怕是千疮百孔,心若再大一点,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顶多是没有得到而已。
很多问题终其一生都不会有答案,有些事现在想不明白,慢慢的就会明白;有些事现在想不明白,以后也想不明白。所以,不要沉浸在眼下,大胆一点,迈开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