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到实际情况中,每个人都想听的是美言。是的,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是这样的,这是人的本性。
夸赞别人是美言,但是不是所有的夸赞对我们都有好处。比如说对于孩子,他正处在一个懵懂的年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人的提醒,老师的提醒,长辈的提醒。但是有部分还没有上学的孩子,无论他做了什么事,我们只是一味地夸赞她的话,那么孩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哪里提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家人对孩子宠爱的比较多,所以说,现在的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也就说孩子该独立的时候我们剥夺了她自己独立的能力,孩子该养成好习惯的时候我们没有让他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孩子需要沟通的时候,你没有发现它得所需,只是一味的宠着她。难道这样对孩子就是有好处的嘛?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每个年龄阶段,孩子该养成的一些习惯和具有的一些品质,你没有给他,等孩子长大了,上学了,你想让他学习好,想让他有一个好的习惯,想让他比其他孩子优秀,真的比较难。但是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每一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但是,目前在小学阶段孩子学习成绩的优秀以及孩子生活方面的优秀,与她三岁之前或者七岁之前的教育有关系。而另一部分家长认为管不住的孩子或者是不自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这时候的家长就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学校老师的身上,觉得老师是万能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父母替代不了老师,老师也替代不了父母。孩子的教育需要家校共育,家校共育是一个共同体。正像《大学》里面所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我们每个人都是结了婚之后有了孩子才慢慢儿的学着养孩子。具体怎么养孩子,把孩子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三岁之前或者是七岁之前,家长付出的比较多陪伴的比较,多能关注到孩子每个年龄阶段儿的特性,那么孩子成长的就非常好,她会很开心,学习很开心,生活中充满了阳光。然而对于有些家长就是以忙为理由,或者是觉得孩子小孩儿不懂得什么陪伴的太少,那么在这时候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比较多,孩子不喜欢学习。
对于这一部分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学校教育的家长,我们老师除了及时沟通以及给家长做引导,但是面对不同的家长,对于这个度的把握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