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All in,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很多人问我,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 ,或者如何能够抓好紧时间 ?我告诉他们,“你不可能性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无关大体,你就没有必要天天忙忙碌碌”。

吴军老师前两天在专栏分享了自己对于时间管理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做事情,懂得舍弃,选择做重要的事情。

今天看了《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才猛然发觉,过去不是做的不够,而是做的太多。我们报的微课、训练营,打卡群、每天处理海量的信息,深怕错过什么。

前两天小灶群的话题讨论:你报过多少网络课程?学习情况如何?


80%的猫友罗列了不少自己过去报的课程,多的有十几门的,但绝大多数的人反应是,学了很多课程,但好象并没有多大进步。甚至有人总结说,有些课程我甚至没有看完。oh,my god,我们学的如此之多,却没有把其中一门学精。最后狗熊掰棒子,摘一个扔一个。

世界很大,很多事要做,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三个成功的谎言

第一个谎言:每件事都很重要

成功并不因为我们忙碌就接近我们。我们往往多劳但没有多得,因为我们的忙碌很多都是盲目的。误以为每件事都很重要,想把它们都做完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

成功人士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先充分思考,直到找到主要任务,然后把主要任务当作核心,围绕主要任务做其他事。

我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们总以为做的更多,成功就越有可能。我们恰恰恰是被可怕的思维框住了。

第二个谎言:同时做几件事效率会更高

计算机由于能多进程、多程序运行,人们就误认为这种方式极为高效于是效仿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手机电脑看起来多进程,但当前操作却只有一个任务、一个app。所谓的多进程也就是在程序间切换而已。

虽然我们可以一边听歌一边做事,我们在做多件事来回切换时,是有成本的。我们从一件事转换到一件事要花费7分钟才能进入状态。

有些人一边开车一边讲电话会让大脑反应延迟0.1秒,别小看这0.1秒,它有可能造成意外故事的发生。

我们总希望自己在同一时间可以多做几件事,这其实是一个谎言,所谓的“多面手”根本抓不住重点。他们看起来好像每方面都兼顾到,没什么事能难倒他们,实际上每件事都做得不怎么样。

一般来说,员工在办公室每11分钟会被打断一次,他们每天有1/3的时间花在从干扰中恢复的过程中。

第三个谎言:“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把成功和意志力捆绑在一起,好像有了意志力就一定能成功。可意志力也不是随便调用的资源,它有点象手机里剩余的电量,消耗完了就需要时间来充满它。有些人之所以意志力较强,是因为他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意志力已经锻炼成比较有韧性的精神肌肉。正确的方法是,我们要赶在意志力消耗完之前完成所有的任务,等意志力恢复之后再去投入下一件事。

人不可能每个时刻都保持自律,自律的人是经过长时间的刻意训练,养成了某种良好的习惯而已。当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在大部分人眼中就成了自律的人。

需要多长时间,自律才能变成习惯?伦敦大学的调查:平均需要66天,而不是一般说的21天。保持习惯相对于养成习惯要容易得多。

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

我们生命有限,要做的事情有那么多,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做好,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那些重要的事情。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在低水平可以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如果我们把事情减少,减到最少,比如一件,把事情做到比别人更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的收益。

那我们如何找到什么那件重要的事呢?

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所在做的其它事跟这件事的相关吗,如果不相关,我是否能减少时间,或者甚至是不做它,而把精力转移到那件重要的事情上?

把不相关的事情去掉,你会发现其它琐碎的事情完全可以不用理会,回过头你会发现,你所做的那件重要的事情原来可以如此不费力地做好。而之前你之所以觉得难或者没做好,是在于你目标太多。

书中提供了一个让大家找到那件重要事情的方法:倒推法

具体做法是考虑长期目标,然后一步步往回想,倒推出现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后开始考虑这些问题:

为了长期目标,我未来5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5年目标,我今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今年的目标,我本月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本月的目标,我本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本周的目标,我今天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今天的目标,我现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把所有目标一个个联系起来,直到你找到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但学习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人生成功的秘诀恰恰也在于此,学会做减法,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舍弃掉,集中火力做那件重要的事,重要的事不要多,一件足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