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的大军攻克了明朝的首都北京,致使“伟大”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西郊的万岁山自尽,正式宣告由乞丐朱元璋建立起来的强大明政权,在二百七十六年后终于走到了尽头。万岁山地处皇宫的中轴线上,在清军入关八年后,改名景山。
朱由检是个克勤克俭的皇帝,即位以来一直在做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梦,也想来个刘秀式的“光武中兴”,可是他接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还没来得及施展宏图,就一命呜呼,以身殉职,这是一个天大的悲剧。但是比这悲剧更大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崇祯的敌人李自成。
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城后,当上了“大顺”王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前后只有四十三天,就被赶出北京城。之后,被清王室贝勒多尔衮带领的清兵追得鸡飞狗跳,从北京转移到太原,从太原转移到西安,从西安转移到襄阳,从襄阳顺汉江而下渡过长江。一路上没有喘息的机会,可以说是狼狈逃窜。最后,在武昌以南准备翻过九宫山,此时身边只有十几人,居然被当地豪强诛杀。
李自成的十六年起义,走过了多少坎坎坷坷。从弱小变强大,从强大变弱小,再从弱小变强大,其间几起几落,最后终于推翻了明朝,算是功成名就,该“放马南山”了吧。哪知背后还有一个更凶恶的敌人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大清”,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原肥沃的土地。他们在山海关外已经折腾了二十八年,养得膘肥体壮,这就注定了李自成是“猫搬甑子替狗干”的命运。
李自成的失败,有人说是因为吴三桂投降了多尔衮,而吴三桂又是因为一个女人,“冲冠一怒为红颜,哪管家国仇与怨”。果真是这样吗?从历史演变的痕迹来看,好像是这样。但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并非这样简单。它是内因和外因交织起来后发生的一次“裂变”。正如恩格斯说过:“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没有“两因”纠结,就是十个吴三桂去投降,也奈何他“李闯王”不得。
吴三桂是何许人也?他是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为了防备清军的进攻,崇祯皇帝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放在山海关作为国防军。当吴三桂知道崇祯已死家国不保,正在犹豫是否投靠李自成时,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却看上了吴三桂的相好,一个叫陈圆圆的妓女,并强纳为妾。吴三桂听说后气愤以极,对刘宗敏恨之入骨。为了报仇,他马上投降了清军。这就大大增强了多尔衮的军事力量,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
但是,如果李自成在失败之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他没有去做,这是大大的失策。李自成的失策,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那么,他“失策”在哪里呢?或者说,那些问题应该是些什么问题?
首先是“队伍建设”问题。李自成的农民军纪律涣散,作风太差。他们进入北京后,认为大功告成,完全可以“享乐”一番了。于是,小兵可以随意欺压百姓,军官可以霸占民女。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是他们的专长。有了钱就忙着购房置地,准备过“阔人”的生活。从高层到基层,大都是这种思想。特别是高层,不要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就是“兵不扰民”这起码的一条,都做不到。相反的却是,肆无忌惮的口子却开得越来越大,这就产生了“上行下效”的恶果。这样,昔日的“钢军”一下就失去了斗志,变成了“豆腐军”。这样,关宁铁骑和清军攻进来,谁还有心思去“壮烈牺牲”,这怎么会不败呢?而且,北京城的老百姓已经厌烦了这些“闯贼”,谁愿意“冒死”去支援?都巴不得他们快些滚蛋。
其次是“外交失算”问题。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可那些大员们想的好像不是这些,而是李自成快点登基,然后他们就可以“受封”。他们不懂外交的重要性,也不懂面对两个敌人必须先争取一个放下武器的道理。对最大的统战对象吴三桂,不仅不团结反而去伤害。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些没文化的农民!他们队伍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有三人,一个牛金星,一个宋献策,一个李岩,都是半路出家且各怀心思的人。除了李岩有点大局意识,其他两个都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家,一直在为自己拨动着算盘。多尔衮只带了十二万人,吴三桂一投降,就白捡了五万人。这个账,他们居然没算过。
第三是“情报精确”问题。李自成的农民军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应该有自己的情报系统。但是,这些“农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中原地带的湖北、河南,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而对山海关外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他们派出的人大都针对眼下的军情,还不知道曾经越过长城闯到山东地界的长辫子军,会是他们将来最危险的敌人。或者说他们只收集明朝“围剿闯贼”的军事情报,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却一概不知。这显然是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草莽英雄!
第四是“政权渗透”问题。李自成的农民军是“杀一路走一路”,有些像“猴子掰玉米”,掰一颗丢一颗,最终手里还是只一颗。他们从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地方政权。当然,这里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围剿他们的明朝官军不允许他们停下来。但是,他们在攻下洛阳后,队伍就开始不断壮大,已经取得了主动权,可还是“杀一路走一路”。结果,河南、山东、河北都经过了他们的铁蹄,就是没有他们的“行省”痕迹。他们这样做,是一种流寇作风,产生的后果是,缺乏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才是他们的致命伤。没有老百姓支持的军队,是一支失败的军队。所以,李自成在逃窜中,根本得不到救援,却被地方豪强组织的“乡勇”所杀。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这三个条件缺了一个,都不能达到。而李自成缺的,应该不是一个。
说“天时”吧,当时大明王朝在魏忠贤“乱政”以后的十几年里,已经是腐朽不堪,正需要一个人来整顿风纪,扭转乾坤。这个人崇祯皇帝朱由检想自己充当,结果却是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这不光是崇祯的“外强中干”、“刚愎自用”,更其重要的是明朝的制度、法典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这就是当时的“天时”。
而李自成则顺应了这个时代要求,揭竿而起,志在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社会。这应该是占着了“天时”。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占着的“天时”却只有一半,而另一半却被山海关外的满人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占有。他们在李自成起事之前,就通过强悍的“八旗制度”统一了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各部落,并建立了“大清”。这些人虽处于遥远的东北偏远地区,但其志向却不小,一直把南边的孱弱“大明”当着一块放在枕边的烧饼,随时都可以咬一口,这就注定了李自成的农民革命成功之时,马上就会遇到一个更凶险强大的敌人。
说到“地利”问题,李自成也是占得不多。今天我们来看版图,他也只是占了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这四省的大部,而中国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却依然在“大明”和“大清”的手里。即使他攻下了北京城,这在表面看来,的确是推翻了明朝,而实际上他只是推倒了明朝的皇帝,而大明的根基却没有受到多大撼动,这可以从后来在金陵建立的“南明王朝”可以看到。
相反,李自成所占的北京城,却是与“大清”决战的最前线。这个“地利”位置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只能促使李自成在还没有喘过气来,就仓促应战,岂有不败之理?何况那关外的“鞑子”是以逸待劳。他们已经准备多时,等待的就是你去进攻。这就注定了已经疲惫的李自成,必然要走向失败。也就是说,旧秩序刚破,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地方已经出现权力真空,正在这时,另一个强大的敌人却打了进来。这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少见了,就是想借鉴一下经验,也没有先例。何况许多人觉得“革命”已经成功了,该“享乐一番“了,这哪里还有什么斗志可言哟!
说到“人和”,则是一塌糊涂。当初李自成的起义,是在“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官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起事的,是深得民心的。在频临绝境时,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互相抱团,临危不惧。在几起几落中,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打富济贫,所以旗帜不倒,这也是深得人心的。但是,当队伍壮大后,各种不同成分的人混了进来,事情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进了北京城,有人就开始“享乐”起来,根本不注意北京市民的人心影响。试想,那个“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事情,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吴三桂是明朝大将,当北京城被攻下后,他马上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关外,是一直虎视眈眈的强大敌人,关内却被另一个敌人抄了后路,而接下来就是自己脚下的这个弹丸之地了。何去何从,他不是没考虑过。但是翻来覆去地想,一直拿不定主意,要打?两边都打不赢。要跑,已经很难抽身。既然是敌人那就是肯定要他命的人,要想延口残喘,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放下武器”。两个敌人的比较,关内的已经下手了,关外还没有接上火。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处事原则,他就投降了“大清”。那个时候,吴三桂倒不会去考虑什么“民族大义”的问题,他考虑的是自己的贵族生活能不能维持下去。就他的身份,宁愿去投“鞑子”的这些贵族,也不会跪着去求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闯贼”。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自成应该出面“安抚”,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做些让步,尽力去争取这股明朝的残余势力,何况他们的手中还有武器。但是他根本就没考虑到这些,而他的部下刘宗敏,也就是他们起义军的第二号大人物,却不仅不这样做,反而还“纳妾”纳到了吴三桂的头上,这简直是荒唐之至!
吴三桂的处境,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很重要的“统战对象”。他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油。水,能让他头脑清醒,保持冷静,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刘宗敏却给了他“一桶油”,让他在心中熊熊燃烧的“国仇”马上变成了夹带“家仇”的怒火,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人和”,是有“大小之分”的。小的“人和”只能适用于小的圈子,也就是小集体,小团队。要“一统天下“,有小的“人和”是不行的,它需要大的“人和”,也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即使他曾经是你的敌人,你的对手,只要他不反对你目前所做的事情,你就应该去团结他。可是,李自成的队伍却没有这样做。历史证明,他真的是受到了“致命”的一击。
吴三桂的因素虽然不是导致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但却是一个大河决堤的“突破口”,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一直被有些人误认为这就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那是不科学的。由于有其他很多原因,才导致李自成从此就退出北京城,然后转战太原、西安,襄阳,最后在湖北的九宫山,被当地的豪强地主当着“拔了牙的猛虎”给杀了,真是前车之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