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科二️之前,我许下承诺:如果科二顺利通过,七月份将白日练车、泡书店,晚上跑步。目的即为:学习,提升能力;运动,增强体质;自律,塑造身形。
中午吃完饭,顶着烈日炎炎,步行千余里,来到书店,继续阅读霍格林的《古诗文奖赏集》。
不久,对面有一男子坐下。认真埋头苦干的我,也能够发现他大胆、明显的注视,那种注视令我震惊。偶然一次抬头思考时,正好对上了他大如铜铃的眼睛,他却丝毫不避让,依旧注视着,反而我很尴尬得撇开了眼神。
我越来越不自在,但又心想:也许他的眼睛有疾病(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就是这样),眼睛不管往那边看,在外人看来却总是“瞪”向前方的。
突然,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传来“我们可以交朋友吗?”。轰的一声,我脑子炸开了,一团乱。这是什么意思?他什么意思?他好人坏人?有什么目的?
在我的认知里,喜欢看书的人是有素养的,至少和“心怀不轨”、“居心叵测”是不挂钩的。可他问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却是:他不是个好人。
他以为我没有听见,递来手机,上面写着:“我们可以交朋友吗”,我摇了摇头,继续埋头看书。
他离开了……
我隐约记得,他好像经常来这家书店,前几次大约也见过。他应该是个喜欢看书的人,也许他只是觉得我可以成为他的书友。
可是,那不舒服的注视,依旧让我心有余悸。
我不喜欢陌生人的太过主动,大脑会自动地感应到这份“危险”,进而选择抵抗。
虽然有时候,在某地遇到某人,我也会被他/她身上的某种气质所打动,想要询问他/她的联系方式,想进一步了解他/她。但我终究还是没有。事后,我会埋怨自己胆小,会遗憾:可能因此就错失了一个交到不错的朋友的机会。
但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小的教育,让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带着一份对陌生人的“戒备之心”。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怎样恰当地表达情感?如何正确地传递信息?这的确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