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22:32于福建连城县
带着偏见看世界!生活不只有苟且的性幻想,还有自由和远方!
不知不觉地被密尔的《论自由》折磨几天,甚是酸爽。此时此刻在第二章最后的空白处写下日期就是胜利。
思想自由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理性、客观思考的基础,也为后续的讨论奠定基础。就像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言“自由之细想,独立之精神”一样的沉甸,成为了数代人的终极追求。而自由总是有限度的,就像密尔所说“所谓的世界,就每个人来说,是指世界中他所接触到的一部分,如他的党、他的派、他的教会、他的社会阶级”。我想正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才会出现偏见、激进等认知,当然最重要的也许是生命时长的有限性,历史的延续通过生物界的传递来逐渐记忆和改进。
讨论自由在我看来是一个极端困难的场景,有人翻译成言论自由。虽然我对自由本身的概念还不足以明白,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认知来判断现在很少能够找到那种讨论自由的状态,而且非常容易动用主观的情绪来对抗不同观点。世界上几乎每部国家宪法均将言论自由深植其中,但是却难以实现字面意义上的自由。多数情况下需要用隐含的“权力”来支持观点,支持自我,而遇到更强者则会选择臣服或缄默。虽然有人说不向强权低头只向真理臣服,那只是一个梦吧。这让我想起了霍布斯在《利维坦》里面的强力论述,意思是,我们通过约定共同建立的国家有主权行使能力。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书对我来说,挑选个别语句进行随意发挥——断章取义,可能是唯一可做的事情。莫名地总有一种萦绕于心的感觉,认知的有限性即被禁锢的头脑和被奴役的身体影响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我想读此类书籍只是让自己的世界边界稍微外扩一点而已,偶尔会有恍然大悟,似乎懂得了全世界,殊不知,无知依旧伴随我前进。
斗胆写下个人想法,不够准确,但可以作为阶段性的见解。
背负沉重的行囊上路,里面装着固有认知,每到一处就将所听所见与行囊中的对比,然后将“不同”再装进去,这样下去我就成貔恘了。后果就是不能踏遍千山万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多么希望如果有一条康庄大道,即使没有无数风景。鼓起勇气走进山林,沉入河底探究世界奥妙,脱下行囊,去它#的认知,颠覆。在无法破除固有观念的情况下逼迫自己接触观念以外的观念,看似追求先进,却无时无刻不被固有所禁锢,它做了强大的围栏,凭我在围栏内如何蹦跶。如果有一天跳出去,会看到什么呢?
希望从《论自由》中获得对“自由”概念的原始认知,但这可能是件奢侈的事,期望越高,失望越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读这不着边际的文字,回答“因为无知而寻找答案。”此话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思,因内心深处混沌感逐渐增强,无法获得对世界清晰的认识。书读的越多,越无法下结论。自由民主与专制独裁哪个好?多年前的我一定会果断说前者好,现在却没有答案,因为在说之前要在脑子里面寻找为什么。来自各方面的文字和声音的无数条解释无法说服我倔强的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还做不到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梳理出足够内涵。也许,准确的、肯定的答案不存在,真理很多时候掌握在握有权力的人手里。科学和思想都会在不同时期具有约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正确可能变成错误甚至是一次玩笑。书中举了苏格拉底的例子,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可我们为何会义无反顾的坚信着什么呢?我不理解一些人的这份艰辛来自于哪里。我们用理性的思维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时刻展现着宽容,也许会好一些。
这就是我的终结答案——不确定性。
“个人的自由必须制约在这样一个界限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但是如果他戒免了在涉及他人的事情上有碍于他人,而在仅仅涉及自己的事情上依照自己的意向和判断而行动,那么,凡是足以说明一件应有自由的理由,也同样足以证明他应当得到允许在其自己的牺牲之下将意见付诸实践而不遭到妨害”。这是密尔在对“个人自由”的一个界定,也是从人的角度去看待个人自由。但是自由的泛滥,必定带来混乱而非足够的质询。
读这本书,不敢说有奢侈的获得,但能感受读与不读的差异,思考与不思考的区别。当跳出自己的思维怪圈时,很多事情都释然了。虽然如此之理性分析自由为何物并不适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至少可以有个美好的期许,仅此而已,读书也就意味着希望!
在此章最后一部分有四段话,有必要在此抄写下来:
第一点,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第二点,纵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个错误,他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有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
第三点,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一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
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弱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至善是无效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如果不读前面密尔论述的文字,这四点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学会在错与对之间划清界线的方法比认识对错重要得多,因为无法保证得到一个肯定答案。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密尔讲到:“对于每一个人,也不论他保持什么意见,只要他能够冷静地去看也能够诚实地说她的反对者以及他们的意见真正是什么,既不夸大足已损害它们的信用的东西,也不掩藏足已为他们辩护或者想来足以为他们辩护的东西,那就要给以足够的尊重。”理性追求自由和真理,没毛病。
就像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生活不只有苟且的性幻想,还有自由和远方!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