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工作量太低,属于事情没有合理安排好,管不了事情的人,就被事情管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情绪问题,很焦躁,这是不想做事的原因。
永澄在《宁可拖死,也不开始》里说,人类进化了一个机制:情绪脑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整个身体的控制权。所以,当情绪说:不许动!行动力就会丧失。
解决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话术,你可以问问自己:做这件事情,会让咱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么?情绪脑通常会回答说:“不会。”你就再跟它说:“既然不会受伤,那我们就干它丫的!”
其实我想对很多人来说,都有“能力配不上野心,而且是无比期望速成的野心。”
我更是如此。
虽然大道理懂了很多,什么“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等等,但真到那一刻,困难还是让我退却,害怕努力也没有收获,进而失去努力的动力……
如果按永澄的说法,我应该试着改变自己的认知:你一定正在变得更好,因为你正在做之前从没做过的事情;上坡路不好走,但是上坡路锻炼人,你一定是在升级中。
这是认知上的,方法上他提出两个模型:PORT和RSQC。
PORT: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要取得什么成果?还有么?
为了获得这些成果,要做哪些任务?还有么?
RSQC:期待有效性模型,理解这个模型,可以直接参考永澄举的例子:
年目标课里有个学员,他很努力地在研究机器学习领域,但是他就遇到了困扰:又要掌握机器学习这个学科知识,又要跟我一起学自我管理的整个体系,但是由于时间不够,他就很焦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了。
我就使用RSQC工具帮助他分析了一下,我们最后发现,他的客观情况如下:
•R-范围:想要学习两个内容,分别是机器学习和自我管理
•S-进度:希望3个月内都完成掉
•Q-质量:希望以自己最高标准来做
•C-成本:自己下班后的业余时间
所谓的焦虑,就是因为知道自己做不到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所以,我就向他询问几个问题:①范围能不能调整,他明确两个都想要;②进度能不能调整,他想了想是可以的;③质量能不能调整,他不同意,因为他说高标准能够带来更大发展;④成本能不能调整,他说自己的工作也要干好,能够投入的时间只有下班时间。
好了,经过分析,你会发现范围、质量、成本都是不许变得,那么唯一可以变化的就是进度。
所以,我们最后确认的进度是从3个月改为一年半,他的焦虑情绪就完全解决掉了。
这个例子本质上告诉我们什么?
——不要期待速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能够速成的事情,往往都不是你最想要的。
所以,问问自己,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是自我的成长。多方面、多维度的成长。
为此我做了哪些?
坚持每天一小时阅读——这是输入。
坚持每天把书中学到的观点知识写出来——这是输出。
这条路已经被无数大咖证明了是对的,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沿着路坚持走下去就行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