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值50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阿里巴巴为代表,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在过去1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零售”一词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提出,意味着一种新的基于技术,整合电子商务、实体店、物流为一体的新型零售模式;案例从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超市到其最近的无人汽车店。这种新模式将在线体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线上与线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OMO)的新概念,这是以如传统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 O2O)之后定义的新术语。
尽管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国,还有一些非常有前途的创业公司正在使用 AI 引领“新零售”。本文将主要介绍四家作为代表的创业公司的四个案例:传统大型线下店铺的数字化,使用产品属性对消费者购买趋势进行预测,无人便利店中的产品识别以及视频中的嵌入式互动广告。最后,本文还会讨论将AI应用于“新零售”中的潜在机遇和挑战,例如如何在“新零售”中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技术。
这四家公司列举如下:
1. 扩博智能
扩博智能是一家为零售业应用开发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初创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门为快速消费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 CPG)公司实现线下商店的数字化。通过集中的数据管理,扩博智能使用知识地图和推荐引擎可以帮户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的偏好。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劳动力运营成本,而且还会导致效率的极大提高,使其客户反馈速度接近网上购物时的体验。例如,他们会使用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对产品图像和价格标签进行归类,以解决产品标签不匹配等问题。
2. 码隆科技
码隆科技成立于2014年,在他们的获奖算法 Weakly 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的基础上,该团队开发了具有产品识别、场景识别和行为分析能力的ProductAI 平台。其客户可以使用该技术来优化整个供应链中的产品结构和运营。例如,时装公司可以使用 ProductAI 来分析布料的形状,图案,颜色和面料,以获得诸如消费者购买趋势等见解;之后,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洞察力来从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制造分销和零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更好的决策制定。
3. YI Tunnel
YI Tunnel 是一家无人便利店解决方案提供商,该系统可以识别包括水果,蔬菜,衣服和其他物品的超过3000个 SKU。他们的核心技术包括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及动作语义分析。YI Tunnel 还可以对 SKU 数据,消费者行为和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销售过程和供应链优化。YI Tunnel 成立于2017年2月,他们刚刚宣布了成功进入北京微软加速器的消息。
4. Video++
Video++ 的目标是通过他们的 AI 技术为视频增加价值和互动体验。在专注于视频智能的基础上,他们已经帮助了包括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网站等多家面向消费者的应用程序的视频中自动放置交互式广告。 Video++ 成立于2014年,其任务是解决在传统视频广告中“简单粗暴式”的广告植入问题;该公司可以帮助广告商找到合适的广告位和插入时间,并以互动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转化率。他们的方法包括动态图形链接、互动投票、实时问答、现场抽奖和发红包等;这些服务也可以进行定制和配置,以满足视频平台的要求。
上面列出的案例和公司主要使用基于视觉(图像,视频)的 AI 技术,如图像识别和视频智能。所以这里问题是,中国的创业公司有没有机会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来引领“新零售”?答案是“是”和“否”。阿里巴巴已经在2017年7月推出了像个人助理一样天猫精灵;消费者可以通过语音命令从天猫精灵上订购天猫上的商品。除了阿里巴巴之外,京东与科大讯飞的合作也带来了另一款拥有语音命令购物能力的个人助理叮咚智能音箱。创业公司出门问问也推出了 Tichome 智能音箱,但目前消费者还无法通过 Tichome 在网上购买物品;这里挑战似乎很明显,如果出门问问想要进入这场语音命令网上购物的游戏,可能需要与更大的玩家(如阿里巴巴或京东)合作。
总之,诸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视频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新零售”的引擎。创业公司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面临的挑战是,对于有些应用来说,与大公司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下一个全球化是数字化的全球化,它将推动所有企业和国家共同努力,从而为人类世界带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