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是我的家乡戏。淮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穷苦农民、盐民上门乞讨时唱的“门叹词”,一人打着竹板独唱,或二人对唱,曲调凄苦哀怨。从淮剧的唱腔上我很认同这种说法,淮剧即便是唱到最热闹的地方,不留神听也会跟哭诉似的;加之淮剧演唱使用的是地方方言,用词不加修饰,太多平常口语,也更增加了这种说法的可信性。可能正因为淮剧的这种“平民性”,使得淮剧这一剧种能够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门叹词”后与家乡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被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淮剧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淮调、拉调和自由调为三大主调的完整声腔体系。在抗日战争时期,淮剧还成为盐阜地区宣传团结抗战、宣传民主进步思想的武器,开了淮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演出现代戏的新风。解放后,淮剧的发展经过几度兴衰,虽在艺术性上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但在如今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上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几天前,我到盐都区郭猛镇出差,偶遇一淮剧草台班子在镇上演出,班子七八个人,道具、行头极为简单,演出的剧目是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欣喜的是看戏的人还很多。可能是我生活在城里的原因,这样的场景已经很少看到,我在欣慰之余,遂用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记录了演出的场面,并附带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衷心祝愿家乡的淮剧能转危为安,发扬光大!
以上是我2004年12月7日拍摄时随后编辑的图文,那时算是有追求的年代,现在想来至少没有虚度。那次拍摄的另一些照片,在下一篇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