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巳
想要搞清楚音乐的好坏,先看下面几个问题:
01 我没有专业学习过音乐知识,如何才能听得懂音乐?
我说:音乐不需要听懂,因为每个人的爱好风格不同,听音乐的偏重点也不同,无论是大众音乐还是小众音乐,都会有人喜欢且尝试着去模仿,只要你喜欢听就行了。但是你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在茫茫的音乐海洋中辨别哪些音乐是“好”音乐,哪些音乐是“坏”音乐,这样,你才不至于在众多的音乐唱片中手足无措,也不至于听了多年的音乐,鉴赏音乐的水准还在“幼稚园”阶段。
02 音乐还有好坏之分吗?
我说:文章都有好坏之分,为什么音乐没有好坏呢?!当然,美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具有主观性的,我觉得这首歌好听,但是别人却认为它难听至极,但是艺术几乎都是如此,无论诗歌、绘画、雕刻,还是传记、设计以及书法等艺术类别,都会有人喜欢或是不喜欢,音乐也是艺术的类别之一,必然也受主观感受的限制。音乐的好坏就如同一篇文章的好坏,哪怕再无聊的文章,也都是由文字组成,音乐同样如此,再不好的音乐,也都是由音符堆积的一首完整的作品,从外观上,很难分辨。
03 音乐的好坏具体指代什么?
我说:好和坏都是形容词,并不能用语言直接定义哪类音乐是好音乐,哪类音乐是坏音乐(如你就不能说民族、美声是好音乐,民谣、通俗是坏音乐),我所说的音乐的好坏是指:
某一首作品(无论哪个类别)自身的好坏,应从逻辑、心理、生理、美学教育、受众群和有无理论支撑为评判依据。
看一首作品的好坏,并不是你今天随意将几首作品通过软件拼接,组成一首新的作品,就能说这是你自己写的作品(因为有版权问题),更不能说这是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因为你没有任何付出)。一首音乐作品由开始创作到观众听在耳朵里,是一个整套的体系在运作,包括词、曲的创作;编曲、配乐以及演唱;到音乐的社会功能:传播——写好的作品要经过市场调研、获取版权以及印刷、投放网站;再由公司推广、宣传以及观众下载才能听到。这期间,无数的人在为这首作品服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能够评判这首作品是坏作品的,所以,一首作品并不是单单指代的是作品本身好不好听,合不合你的胃口,而是纵观全局,对音乐进行全面剖析,才能说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才是坏音乐。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眼中的好的音乐作品是什么样的:
一、逻辑方面
专业学习音乐的人都是要学习和声和曲式的,无论你学习音乐的哪个专业,就算是舞蹈,这也是入门者必备的技能,需要入门考试的技能。
现代音乐体系要求作曲的人都要学习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和配器。(具体概念大家可以百度)当然,和声是最基础的,在和声的写作中,有几条是硬性规定的不能犯的错误:
(1)声部脱节(上方三个声部不得超过八度);
(2)声部超越(四个声部不得出现交错的现象);
(3)四部同向(四个和声声部同时都向上或向下);
(4)平行五八度(两个和弦排列不能出现同时五度或同时八度);
(5)反进行(只能由S-D四到五级,而不能由D-S五到四级)
……
因此,如果你听到了出现以上错误的音乐,大多都不能算是好的作品。因为,现代西方音乐体系的作曲方法已经与十七八世纪截然不同,有很多音乐大师都会出现以上的写作错误,但请注意:不要轻易模仿!毕竟我们不是大师。就算你说莫奈的画我也能画的一模一样,但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他。
二、心理方面
(1)人在听音乐的时候会产生错觉,比如这首歌的调调以前好像在哪听过,或者是半音阶由于震动的频次不同,会给人一种左右两条旋律线不均衡的感觉。迪沃斯认为,产生音响错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学中的“眼动理论”。
眼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某种图型的时候,眼睛总是沿着图型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运动,都眼睛观察某一处特定部分时,就改变的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从而产生知觉的错误。错觉指人对客观现象错误的或歪曲的反映。19世纪中叶,法国音乐家柏辽兹在《作曲论》中最早提出“作曲中位置安排的重要性”的理论。后来,由美国心理学家迪沃斯使得这一理论作为一项新的课题进行研究。
(2)有时候,某一首音乐听的多了,甚至连续几周满脑子都是这首音乐;或者你对某一首音乐印象很深刻,当别人偶尔哼唱几句这首作品的时候,你就不由自主的也跟着唱起来。这就是关于音乐中的记忆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分为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并将其分为外显记忆和内显记忆。只有当内显记忆发挥作用时,你的音乐意识才被操控起来,也就是非有意识的回忆先前熟知的音乐,并对当前的心理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一个人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的情绪不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就会出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的病症。(来自《黄帝内经》)而音乐的作用就是如何来调整情绪的稳定以达到凝神气的作用,这也是《音乐治疗学》的作用。
由上可知,如果一首作品只会给你带来愤怒和惊恐,让你感到眩晕和失眠,这都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当然惊悚片中的音乐是由于特定的剧情需要,戏剧跟生活是两码事,我想没有谁愿意一辈子都喜欢听惊悚的音乐吧。
三、生理方面
这一部分与心理类似。人耳之所以能听见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人耳的听力范围为约20~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听音乐也是如此,人长时间听某一频次的声音多了,生理自然就出现了排斥的现象。现在有一部分歌曲经常会追求“炫技”而导致的整首作品的音调都处于高频次中,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我听了之后非常不舒服。
“炫技”也只是表演的一种手段,使得演唱者能突出某个音将整首作品达到高潮,引起共鸣,但也应适度为止,切不可超过三分之一的音都在高频次,这样的歌就算观众再喜欢,生理上时间长了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排斥。
四、美学教育方面
一首作品是否能称得上是好作品,从歌词上来说:不能是教人偷盗抢杀的内容,而是劝人积极向善的内容,音乐教育既属于学校教育,也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如果现如今流行于市面上的音乐歌词都是描写流氓地痞的,我想,社会对词作者的教育还真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多蒙茜洛诺尔特
从旋律上来说:一首好的作品决不是从头到尾一个音高,一个强度,而是整首都具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段,就像一部好的戏剧一样,矛盾的冲突才是彰显这部戏剧的主要标准。音乐假如没了低音衬托的高潮,就如一杯白开水一样,还如何能成为经典。
因此,判断是否是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冲突”是关键。如果听完一首作品,心里没有任何涟漪和想法,要不然就是你人麻木,要不然就是这首作品没有引起你的共鸣,带给你愉悦的享受,这都不能称得上是一首好的音乐。
五、受众群方面
这一点,在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上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这关系着利益的趋向。现如今,听音乐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也有一小部分针对老人和孩子的音乐,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呢?如何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受众群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你要获得的利益方面,还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的回报方面。
如果一首作品让那些从来不懂音乐的人认为是好的,而专业学习音乐的人却认为不好,我想,这定是一首只为卖座的作品,是一个只考虑利益的作品;反过来,如果一首作品只有专业音乐学习者认为是好的,而不懂音乐的人却没一个能听懂的,这首作品就变成了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阳春白雪”。作为自己的私人兴趣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首流芳百世、教书育人的歌曲,必定是不能行的。
六、理论方面
这一点,在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为什么?
刚才我说了,一首作品从创作到听入人耳要经过一整套的体系运作,表演(演唱)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决定整首作品的关键因素。
什么才是关键因素?
创作者。一个物品从原料到使用,经过无数流程,但对于物品本身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原料最重要。一首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创作者的辛勤,后面那些加工的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看一首作品是否是好作品,就要看它的创作者是否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一首歌,录了一遍跟录一百遍才做成唱片,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说非大咖的人写的歌就不好,有些时候,反而是那些默默耕耘还没有出名的人,才会付出时间和汗水来用心写歌,而歌星可能会由于忙于应酬其他而无暇耐心在创作上,导致烂歌一堆卖不出去或干脆就改行的状况,毕竟,毫无报酬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以上六点的简短介绍,便是我作为某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所认为的什么才是好的音乐。如何辨别音乐的好坏?毕竟,知识是无止境的,我的观点也许有失偏颇,还望各位大咖指教。具体到哪个种类究竟哪些是好的音乐,我并没有举例说明,我是想让大家根据以上理论,自行判断,我只是提供了一个鉴赏音乐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再去听辨音乐,我想,应该不会差到哪里。
我们音乐教育的宗旨,是希望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不仅能将音乐作为你的兴趣,更希望它能带给你不一样的历时体验,能将它变为生活中的辅助,丰富生活。至少,在闲暇的时候,能感动你的,请不要忘了还有音乐在陪伴着你。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句:
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个人的,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
ps:图片均来自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