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年怎么了
腊月初十,我所在的学校已放寒假。我从学校赶往武汉火车站,乘坐武汉到潍坊的高铁。虽然还不是春运最繁忙的时候,却也蔚为壮观。成千上万的人,汇成一股股洪流,他们着急着赶回家,要在年关前和家人团聚。春运,承载着着对家,对故乡,对亲人,对春节的眷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开家乡一年的时间,无数次梦回故乡。当看到爸爸妈妈,佝偻着背,站在村口等我的时候,我流泪了,簌簌眼泪不禁沾湿衣襟,可怜父母心,意恐迟迟归啊!
回到家乡,参加聚会,人们不自觉地说起年味变淡的话题了。
记得小时候,我是盼年的,离着过年还有好长时间,就会一遍一遍地问妈妈,还有几天过年?因为我知道,过年了,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鲜美的饺子,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在小伙伴面前比一比谁的鞋子最新,谁的棉帽最俊。碰上爱美的小姑娘,一定要在穿上新裙子以后,和同样爱美的女伴儿显摆争论,争出个高低上下。
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满满的是年的味道。年前,我会把一挂鞭炮一个一个拆开来,和小伙伴儿一块恶作剧–––把一个小小的鞭炮偷偷地放在小伙伴的脚下,“啪”的一声脆响,在小伙伴“啊”的惊讶声中,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过年了,人们倾巢而出,大街上人山人海,一夜狂欢,恰如《青玉案·元夕》中描绘的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那时候的年味,是在我们自己的期待里,是在小伙伴的欢聚里,是在舌尖上的期盼里,是在对新衣服的渴望里。
现在,期待少了:大鱼大肉,想吃就吃,美食,不再有诱惑;新衣服,想买就买,穿新衣,不再有激动;玩儿的诱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吸引力也越来越小了。
年味变淡了,其实,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飞速发展,这期间,旧的匮乏早就被满足,新的匮乏还在萌芽,人们才觉得年味开始变淡了。
以前过年,那么温暖,那么隽永,现在似乎平淡如水。但胸中关于过去的回忆却无法抹掉,愈发在心里孤凉着,时不时和现在的平淡做着对比。
2、什么是年味
我不止一次的想,什么是年味?
有人说,年味,代表了一种团结力,凝聚力。
有人说,年味,是一种满满的仪式感: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按照这种仪式感下来,就能感觉到浓浓的年味。
有人说,年味,是一种文化的图腾,是吃饱穿暖生活幸福的一种渴望。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有精美的食物吃,有新的衣服穿,是人们的理想。吉祥平安,丰衣足食,喜庆团圆,富贵长寿……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年的生活被理想化,年的理想被生活化了,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所有的美好祝愿。
有人说,年味是一种氛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祝福酒;就是满大街挂满的红灯笼上写满的祝福话语;就是长辈送给小孩子大红色红包里的压岁钱;就是屋外烟花闪耀照亮夜空的光芒;就是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炒菜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春晚的开心大笑;就是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迎接新春的喜庆对联;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问候的过年好……
我觉得,年味只有仪式感还是不够的,年味,更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人们欢聚一堂,互相交流,感受着内容和形式对心灵的冲击,在心里留下强烈的印象,其乐融融,何其快哉!离开了心与心的交流,还会有浓浓的年味吗?
3、春晚的崛起
年味是可以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年味的内容,年味的载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八十年代开始,吃饱穿新的理想实现以后,慢慢地,春晚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春晚知时节,除夕乃发生。一年又一年,春晚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三十多个岁月,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童年、少年记忆。
我的家在农村,村里从一九八二年才有了第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是属于整个村子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匮乏,精神状态的贫乏,让电视机一进入人们的生活,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到了一九八三年,当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开播的时候,它一下子就吸引人的关注,人们才发现,原来过年还可以有这样的精神娱乐。那时候,村里的人闭塞,了解天下事,主要是靠收音机,一朝有了电视机,可以实时看见普天下新闻,人们自然新奇不已。明星们虽然还不似今天的奢华,但一番精心打扮,一亮相也博得了众人的目光。不必说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也不必说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单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就已经让人们赞叹不已。当马季老师说了《宇宙牌香烟》的时候,全村里第二天哪个人分烟,都会说这是宇宙牌香烟;看完了朱时茂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人们见面时都三指弯曲,模仿拿筷子的动作,嘴里伊哩呼噜的,模拟吃面条的声音。
这些节目,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贴近生活,有的大胆前卫,有的突破禁区,向人们打开了另外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很多人围坐电视机前,一起看着,欣赏着,赞叹着,交流着,憧憬着,春晚,在人们的记忆当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人们感觉到了另一种浓浓的不同往常的年味,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所以,我觉得,年味,就是人们过年的时候,一起活动,一起交流,全身心投入,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心理感受。年味,有时候就像谈一场恋爱吧,只有你全身心的付出了,才会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4、年味的缺失
不可否认,现在的年味是变淡了。
导致年味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
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出现,成了年味变淡的推手。
人们对春晚的痴迷持续了十多年,二零零年后,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事有利也有弊。互联网和手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电视一样,可以很多人一同观看欣赏,手机和互联网更适合一个人玩。当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你上网了吗?你微博了吗?智能手机的出现,甚至让很多年轻人手机不离手。互联网和手机分流了年轻人对春晚和过年的热情。过年的时候,一部分人看春晚,一部分人上网玩儿手机,很少有人再走上大街。“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肯定是“不若与众”。参与的人少的时候,是不可能有浓厚的年味的。
5、年味需要传承和发展
传承年味的旧载体渐渐失去吸引力,能吸引众人的新载体还没有出现,新旧载体的青黄不接,也是导致人们感觉年味缺失的一个原因。
然而要说年味缺失的罪魁祸首,还是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
由于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导致年味的缺失。韩国人抢先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他们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不能不说中韩两国对传统文化认识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尤为必要。
年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我们应该对年味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使传承千载的生活年,完美转化为未来的文化年。
在提高对年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在春节期间,组织一些群众新闻乐见的活动,如举办读书活动,举办春联书写大赛,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或者春节组织年轻人情歌歌咏比赛,让人们置身其中,韵味无穷,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那么,年味的回归,可能指日可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