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的信息化管理学习笔记(二):信息化开发方法
大师兄的信息化管理学习笔记(四):计算机网络(二)
一、系统集成
-
系统集成是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信息系统的一些列过程,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和服务保障。
二、网络协议七层模型
-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分层 |
功能 |
对应 |
应用层 |
网络服务和最终用的接口 |
上层数据 |
表示层 |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 |
上层数据 |
会话层 |
建立、管理、终止回话 |
上层数据 |
传输层 |
定义传输的协议端口号,流控、校验、安全 |
数据段 |
网络层 |
实现不同网络的路径选择、路由功能 |
数据包 |
数据链路层 |
建立逻辑链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等 |
数据帧 |
物理层 |
建立、维护物理连接 |
比特流 |
三、TCP/IP协议
-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指能够在多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信息传输的协议簇。
OSI模型 |
TCP/IP模型 |
应用层 |
应用层 |
表示层 |
应用层 |
会话层 |
应用层 |
传输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接口层 |
物理层 |
网络接口层 |
四、各层次对应的协议
OSI模型 |
TCP/IP模型 |
对应网络协议 |
应用层 |
应用层 |
FTP、TFTP、HTTP、SMTP、DHCP、Telnet、DNS、SNMP |
表示层 |
应用层 |
Rlogin、Gopher、JPEG、ASCII、GIF、DES、MPEG |
会话层 |
应用层 |
RPC、SQL、NFS |
传输层 |
传输层 |
TCP、UDP、SPX |
网络层 |
网络层 |
IP、ICMP、ARP、RARP、IGMP、IPX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接口层 |
HDLC、PPP、ATM、Ethernet、FDDI |
物理层 |
网络接口层 |
RS-232、RJ-45、IEEE 802.3、FDDI |
1. 常用应用层协议
- 建立在TCP上,20端口上传下载文件,21端口控制信息。
- 建立在UDP上,提供不可靠数据流传输,不提供存储授权与认证
- 建立在TCP,用于从WWW服务器向浏览器传送数据,80端口。
- 建立在TCP上,用于可靠有效地传递电子邮件,23端口。
- 建立在TCP上,允许用户登录进入远程金算计,25端口。
- 用于在IP网络管理网络节点(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HUB)
2. 常用传输层协议
- 面向连接、可靠的、全双工的、基于字节流的通讯协议。
- 量少可靠。
3. 常用网络层协议
- 通过IP地址实现网络通信的面向无连接和不可靠的传输功能。
- IP地址向物理地址(网卡地址MAC)的转换,MAC地址唯一。
五、交换技术
1.交换技术发展阶段
- 电路交换技术
- 分组交换技术
- 报文交换技术
- ATM技术
- IP电话技术
- 软交换技术
2. 网络交换技术的层次
- 网络交换是指通过一定的设备将不同的信号或信号形式转换为对方可识别的信号类型,从而达到通信目的的一种交换形式。
OSI模型 |
网络交换 |
目标 |
应用层 |
七层交换 |
识别应用层信息 |
传输层 |
四层交换 |
对端口进行变更 |
网络层 |
三层交换 |
对IP地址进行变更,路由功能 |
数据链路层 |
二层交换 |
对MAC地址进行变更? |
物理层 |
一层交换 |
如电话网 |
六、其它网络互联设备
互联设备 |
工作层次 |
主要功能 |
网关 |
高层(4-7层) |
最复杂的网络互联设备,用于连接网络层以上执行不同协议的子网 |
路由器 |
网络层 |
通过逻辑地址进行网络之间的信息转发,可完成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只能连接使用相同网络层协议的子网。 |
网桥 |
数据链路层 |
根据帧物理地址进行网络之间的信息转发,可缓解网络通信繁忙度,提高效率。只能够连接相同MAC层的网络。 |
集线器hub |
物理层 |
多端口中继器。 |
中继器 |
物理层 |
对接收信号进行再生和发送,只起到扩展传输距离用。 |
七、IP地址划分
- IPv4网络使用32位地址,以点分十进制表示,如:192.168.0.1。
- 地址格式:
- IP地址 = 网络地址 + 主机地址
- IP地址 = 网络地址 + 子网地址 + 主机地址
11000000(192) | 10101000(168) | 00000000(0) | 00000001(1)
- A类地址:仅使用第一个8位位组表示网络地址,剩下3个8位位组表示主机地址。A类地址第一位总为0(0.0.0.0 ~ 127.255.255.255)。
- B类地址:使用两个8位位组表示网络号,另外两个8位位组表示主机号。B类地址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前两位总置为10(128.0.0.0 ~ 191.255.255.255)。
- C类地址:使用三个8位位组表示网络地址,仅用一个8位位组表示主机号。C类地址的前3位位110(192.0.0.0~192.168.255.255)。
- D类地址:用于在IP网络中的组播(multicasting)。D类地址的前四位为1110(224.0.0.0 ~ 239.255.255.255)。
- E类地址:保留作研究用,Internet上没有可用的E类地址。E类地址的前四位为1111(240.0.0.1 ~ 255.255.255.254)
八、IPv6
- IPv6是IPv4的下一个版本。
- 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地址长度为128位。
- 使用更小的路由表。
- 增加了增强的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Flow Control)。
- 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
-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由IPv6包头(40字节固定长度)、扩展包头和上层协议数据单元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