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笔记之数据在协议层的传递(二)

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可以对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有更好的理解。

OSI参考模型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首先,应用程序(应用层)产生的相关信息部分,我们称之为“数据”。举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聊天软件输进去的文字信息便可以看作是“数据”;

运输层收到应用层下发的数据后,在数据的前面增加“段头部”,段头部包含“端口号”等运输层的信息,使本机得知具体应由哪个进程来处理应用层下发的数据;

网络层打上IP地址包头部”,使报文能确认应到达具体某个主机,IP地址不仅仅指明一台主机,而且还指明了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路由器识别路径的标识也是源于此;

再在数据链路层加上“帧头部”和“帧尾”,封装成帧,同网络层的IP地址一样,数据链路层用MAC地址来识别。在以太网的概念里,封装成帧便是封装成MAC帧;(MAC地址是物理地址,是固化在适配器的ROM中的地址,全球唯一,ROM只读储存器。)

在数据链路层被封装的帧,到物理层被转成bit流信息,在网络线路上传输。

信息从应用层到物理层,可以理解为是给数据的一个封装过程,目的是给数据打上标识,让数据在主机内部和主机间传输时都能准确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物理层的数据比特流转化成物理传输媒体上传递的电信号(网线)或光信号(光纤),由调制解调器来完成。

就这样,聊天时输入的文字便转化成能在网线或是在光缆上传递的信号。


信息由物理传输媒体到最后的应用层,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电信号(光信号)转化成比特流后,在数据链路层转化成帧,然后依次往上解封,最后到达应用程序(应用层)时恢复成需要的信息。

还是刚刚举的例子,跟你聊天的人在接收到你发送的信息,便是信号一层一层往上解封,转化成所需要信息的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